仅遏制销售误导,相当于“只治病、不调理”,业内人士认为,应多在保险基本理念和消费者教育上做努力,培养社会公众对保险产品的正确理解和基本认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个险增员困难、银保渠道阻滞、投资业务低迷、行业形象下滑……种种不利因素促成了2012年保险业的尴尬局面:业务增长速度首次降至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
关于2013年保险业的前景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信心状况,近日来自和讯网和本报的联合调查显示,尽管逾7成受访消费者认同保险产品的价值所在,45.45%的业内学者对于2013年保险业发展仍持“中性”预期,其中54.55%的受访者认为,2013年保险业仍然难以走出低迷的状态。
制约保险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013年能否出现实质性的改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即是保险行业形象及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问题。复旦大学教授徐文虎、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稳等业内学者同样也将目光聚焦于“理赔难、销售误导、制度建设不完善”等事关保险行业形象的问题之上。
消费者:逾七成认同保险价值
从消费者维权热线开通,到监管层加大惩处力度,自去年初以来,保险业全面启动了一场着力解决“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焦点问题的治理整顿工作。但业界对销售误导行为的改观并不乐观。“预计2013年这一问题的改善程度有限。原因在于,这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郑伟如是称。
面向消费者的调查显示,77.89%的受访者认为保险产品非常有价值,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并且有67.37%的受访者有计划在2013年购买保险产品,而认为保险毫无用处的仅占3.16%。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人群中,认为保险产品“可有可无”或者“说不清楚”的占比近乎19%。20%的受访者2013年并无保险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就意味着,有关保险产品之功能、作用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介,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保险产品的功能作用,受访消费者的侧重点依次为疾病保障(35.71%)、意外保障(29.41%)、养老保障(18.07%)、理财功能(7.56%)、教育功能(5.88%)和避税避债功能(3.36%)。不难看出,保障性能是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明确定位和最主要的消费动机。
在购买渠道上,个险营销员渠道仍然是消费者的首选渠道。61.05%的受访消费者表示将通过保险公司营销员渠道购买保险,通过保险代理公司和中介公司营销员购买的达13.69%,通过网络平台购买的为9.47%,通过电销渠道购买的为3.16%,去银行柜面购买的比例最小,仅为2.11%。
在调查过程中,消费者普遍认为保险公司急需改善的首要问题是销售误导行为,占比达25.26%;18.95%的受访者认为保险产品价格偏贵,16.84%的受访者认为理赔难,15.79%的受访者认为条款复杂难以看懂,14.74%的受访者则认为售后服务较差。
营销员:近九成支持营销体制改革
针对保险消费者最反感的销售误导行为,人们往往将该现象归结于营销员素质不高以及现行营销员管理体制弊端等深层次原因。此次面向营销员的调查显示,87.70%的受访营销员明确表示支持营销员体制改革,仅有6.59%表示“不支持”此项改革。
“保险业一度疯狂的营销盛宴正日益冷却,真正到了拼服务、拼品质、拼价值的时代。”来自专家学者的意见认为,2013年应当在营销体制改革上出现“真动作”,希望监管机关和市场经营主体力推营销体制改革,比如为代理人减税、推行产销分离和专业化分工等。
与营销体制改革“前路漫漫”的预期相比,对于2013年的展业成绩和销售量,45.19%的受访营销员表示“非常担心”和“没有信心”,相比之下,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合计占34.8%。调查中,明确表示坚守保险销售行业的占半数以上,达50.17%;9.81%的受访营销员明确表示不再坚守这一角色。
与受访消费者的反馈相呼应,44.22%的受访营销员表示,展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行业形象有待提高”,其他困难依次为消费者保险意识不强、保险产品竞争力较差、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宏观经济不容乐观、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
“显然,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大约需要3至5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南开大学教授朱铭来如是预期。诸多学者认为,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进程中,涉及的利益群体人数众多,险企背负的改革成本过高,寄希望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切实推进改革,真正发挥商业保险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知情权:欲自救唯有产品突破
“从目前的举措看,光遏制销售误导,没有系统地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相当于‘只治病、不调理’,无法让行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获得提升。”大童保险经纪公司、大童网副总经理宋诚建议,行业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多在保险基本理念和消费者教育上做努力,丰富宣传方式,培养社会公众对保险产品的正确理解和基本认知,如保险的基础保障功能等,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受访营销员卖得最多的产品是分红险、万能险等包含理财功能的产品,占比达35.73%;其余依次为健康险产品(23.91%)、定期寿险和意外险等纯保障类产品(15.51%)、教育金类产品(12.96%)和养老保险产品(9.23%)。
显然,保障类产品是2012年的销售主体。这与业界近年来的呼声相辅相成——要克服行业痼疾唯有产品突破,真正回归保障,保障功能更全,逐步提升这一功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相应地,如何向公众正确地宣介保障类、理财型产品的功能与特性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此次调查,消费者2013年看好的保险产品依次是健康险(80.00%)、养老险(46.67%)、车险(40.00%)、意外险(33.33%)、财产险(不含车险,23.33%)、投资型险种(23.33%)和寿险(10.00%)。
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后王东认为:“目前行业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保险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保障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投保人的需求,这一问题会有改善的空间,但短期内的改善幅度不大。”
“要实现产品创新,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希望保监会出台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给予支持,包括出台政策法规、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和鼓励互联网产品创新等。”大童保险经纪公司、大童网总经理张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