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的王大妈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年前她在某银行办理了一次业务,本想存一笔钱,可不知怎么回事最后竟然办成了保险,存单“硬生生”变成了保单,“要不是我闺女帮我发现了,我到现在还蒙在鼓里。”
存单怎会变成保单?5年前发生的事,到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对此,王大妈也“有苦难言”。
不过,王大妈的遭遇并非个案。近日,重庆银监局针对频频出现的“存款变保单”现象发出提醒,消费者办理银行业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避免“存款变保单”。
认真阅读合同,看清合同主体。“办理银行业务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是判断消费者办理的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接的依据。”重庆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有相似之处,消费者如果认真阅读合同内容不难发现二者区别。
辨别销售人员资质,警惕他人误导。根据《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保险公司人员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属违规行为。银行网点经营保险业务必须取得《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销售人员必须具有保险销售资格。
重庆银监局表示,银行消费者可以主动询问保险销售者是否银行人员,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其他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据了解,自重庆市开展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规范整治以来,共有7家银行网点因保险公司人员违规驻点销售保险而被暂停代理保险业务资格。
合理评估收益,莫期望“天上掉馅饼”。与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保险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分红收益有不确定性。消费者购买时应对收益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如果期望获得高收益,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如果不能承担高风险,则应该首选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
明晰违约责任,做到“知难而退”。多数保险产品更适合中长期持有,如果提前退保已缴纳的保费可能难以全额退回,甚至产生较大的损失。
消费者如果不能承担违约责任,则应该选择存款。这样最多损失利息,而不会损失本金。
合理利用“犹豫期”,买了保险可反悔。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买了保险其实也可以反悔。根据中国保监会规定,消费者购买保险后有10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扣除不超过10元的成本费以外,应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并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