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年后银行理财量价齐跌 投资宜“扬长避短”

2013年03月06日 13:36   来源:齐鲁晚报   

  年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量价齐跌”,5%以上的高收益产品已难觅踪影,然而市民的购买意愿并未因此改变。业内人士分析,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全年收益率趋势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建议投资者年后购买理财产品多把重点放在半年期以上的中长期理财产品上。

  选购理财产品不妨“扬长避短”

  春节过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摆脱了年前的“岁尾效应”,出现“量价齐跌”。但即便收益率整体下挫,也难以抵挡市民的购买热情。业界理财师建议,投资者节后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好以中长期为首选,同时注意认清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免只顾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本金安全。

  收益缩水难挡市民购买热情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节后收益出现缩水,但依旧难挡市民的购买热情。记者在持续一周对54位市民的调查采访中发现,近9成人表示仍会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蛇年家庭理财的首选标的。这其中过半被访者称,只会考虑风险较低的保本类产品。

  购买理财产品警惕三类风险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逐年紧俏,理财产品市场也烽烟四起。行业人士提醒,在理财产品市场亟待完善监管与改进政策的同时,民众也应在购买时绷紧神经,多打几个问号。

  首先,问清销售人员“来历”。尽管不少银行很早以前就有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不能穿银行工作人员的衣服。但目前不少在银行驻点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为完成销售指标,仍穿着与银行制服相似的服装,且一般不会主动表明身份。这样一来,很容易让购买者产生“银行客户经理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的误解。

  其次,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春节过后,记者以客户身份购买了一款短期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在向记者推荐产品的过程中,经常将“合同中虽未明确写出‘保本’二字,但发行以来同类产品基本上没发生过亏损”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事实上,一旦日后发生亏损,投资者很难找到实质证据,只能“打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

  第三,高收益诱惑背后可能是“陷阱”。目前,在各银行所售产品中,不乏一些高收益品种,有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10%以上。然而,市民在购买此类高收益产品时,一定要明确“是否可以承受相应的高风险”,同时还须多调查、多了解、多核实,评估其收益兑现能力及可行性。以根据自身资金规模、用途、期限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据《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