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抢地潮"难再现 "国五条"细则逼迫房企"转型"

2013年03月05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国五条”细则逼迫房企“转型”

  万科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短期内政策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本报记者 胡仁芳

  “国五条”细则一发布,瞬间激起千层浪,虽说市场对细则的讨论更多集中在二手房交易个税由交易总额的1%调整为按照差额的20%征收,但是,受新政影响,3月4日,房地产股领跌两市,截至收盘,有近50家地产板块公司跌停,仅3家飘红。

  “新政的实施将严厉打击投机囤房者,提高其投机成本,未来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策略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业内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有不愿具名房产公司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投资需求中很大部分是投资新房,二手房交易税收提高,就会抑制有投资需求的人去买卖房产,自然买一手房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并且政策到底如何实施,中间还有许多未知数,股价下跌也很正常。

  万科方面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短期内政策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多数公司持观望情绪

  “细则也是刚刚出来,后续应该还有其他配套政策出台,目前公司方面没有讨论过策略调整这些问题,‘两会’之后看看再说。”有远洋地产内部人士表示。

  上述不愿具名的房产公司人士则认为,公司观望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政策的严肃性,如果政策出来了,也长期执行了,这样大家的观望心理会小一些。

  而对于3月4日房地产板块股价的大跌,上述人士认为很正常,政策影响预期,调控细则的出台,力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细则虽然主要针对二手房,提到了购买二手房需按差额的20%征收税费,但是还提到了限购、限贷加严等配套措施以及房产税的推广,同时还要求严格落实限价。这些肯定会首先反映到房地产公司的股价上。”

  “政策的出台将大大提高购房的门槛和成本,也释放出国家对楼市调控不放松的信号,打击意在投机的购房者。”该人士认为,不过,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调控是在抑制需求。其实,在他看来,政府最应该干的事是增加已有多套房产的人持有房产的成本,把拥有多套房的人“赶”出来,而不是增加购买时的税负成本。

  任志强也在其官方微博中表示,用抑制需求的方式来掩盖供应不足的矛盾,只能积累更多的问题,而不会有利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二手房交易的重税只会改变住房由小到大的改善渠道,减少房源供应。让更多人挤进一手房市场,为打击投资而伤害了多数“以旧换新”的非投资者,更是弊大于利的做法,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上述远洋地产人士也认为,二手房交易税费成本的提高,也间接让更多人进入一手房市场。

  房企拿地更谨慎

  “国五条”细则一出,短期来看,房地产公司的销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为了规避政策带来购房成本的增加,或有购房者抢在新政实施前办理好相关手续。长期来看,新政的实施将严厉打击投机囤房者,提高其投机成本,进而遏制炒房现象。

  “从方向上来说,我不担心政策的出台,但我担心各地的细则。”上述房产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税负本来已经非常高了,税负和利润的比例达到了1.6:1,今后拿地方面,房地产公司将会更加谨慎,因为不仅关系到自身所能承受的资金压力,还需考虑政策风险。

  针对“国五条”细则出台,公司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万科方面的表示则官方了很多。“政策的出台再次印证了中央对楼市调控的决心,坚定了我们对调控长期性的看法。我们相信房地产调控是一个长期性任务,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仍然是基本的方向。”

  “新政对未来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策略均会有影响。在策略方面,房地产公司一方面可能继续在本行业内发展,但是策略重点或有所转变,国内一些知名房企已经积极进军海外地产市场。或者在具体地产类型上有所变化,转而向养老地产等转变。”中投顾问研究员韩长吉如是表示。


(责任编辑:蒋诗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