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334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减少335亿元。票据业务一度快速增长,票据融资余额在去年8月份达到峰值,但自去年9月份起,随监管层整顿力度的加强,票据融资余额已连续数月净下降,同时票据承兑增幅趋缓。
不过,票据融资增速仍然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较高,票据业务高位运行风险仍然值得关注。消息人士透露,近日银监会对银行业内部风险通报指出,承兑汇票等业务发展迅猛,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形成新的挑战。
操作风险上升
票据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业务目的是出于降低资本占用、绕开信贷规模或规避监管要求。
数据显示,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票据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余额为2.0万元,同比增长35.2%;承兑汇票余额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22.9%。
银监会提示,票据业务高位运行之下,相关风险有所上升。这些风险表现在,在开票环节,一些银行过度依赖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放松对出票人资信状况、资金来源的审查,给部分企业利用票据套取银行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贴现环节,部分银行贴现业务审查流于形式,先贴后查、边贴边查等现象大量存在,对贴现资金真实用途缺乏有力监督。
一些票据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做大贷款规模。比如银行为增加保证金存款和做大贷款规模,通过滚动签发等方式为企业重复开票,造成存款、贷款虚增。
“滚动签发票据在季末情况比较突出,主要是应对贷存比考核。”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指出,其运作方式是,企业将从银行贷款得到的资金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银行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再拿到银行贴现,贴现所获资金再存入银行作为承兑汇票的保证金,银行再开票,如此得到存款规模和票据融资规模的虚增。
此外票据业务也存在监管套利风险。部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会计、统计制度上的漏洞或是不执行相关制度,规避贷款规模管理,进行监管套利。上述人士指出,票据贴现仍然占用贷款额度,票据业务通过信托、证券等渠道与银行“资金池”的理财模式相结合,让部分票据“出表”,从而规避贷款规模约束。
银监会指出,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风险已经有所显现。
“资金池理财业务模式已是今年的监管重点,结合票据业务市场的持续整顿,票据融资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压缩。”上市人士判断。
票据融资持续压缩
防范票据业务风险已成为近年来监管层的重要工作。
去年10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提出银行要加强承兑汇票业务统一授信管理。要科学核定客户票据业务授信规模,防止签发超过企业授信限额的票据,防范各种“倒票”违规行为。此外,票据“空转”、挪用保证金等,也将成为打击的重点。
票据承兑增幅应声而降但总体规模仍然居高。票据承兑余额去年9月末达到8.4万亿元的峰值后,四季度末下降到8.2万亿元,2012年全年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较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占比达到8.42%,较2011年末的比重7.7%进一步提高。
票据业务往往充当银行资金蓄水池的角色。贷款规模管控下,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时,银行通过增加票据贴现用足信贷额度,当有效信贷需求较高时,通过压缩票据贴现释放一些信贷额度。
全年看,企业和银行资金短期化特征明显,而作为企业替代短期贷款的融资工具,票据融资增长仍然较快,主要是前8个月多增较多。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票据融资余额稳步增长,8月末达到年度最高值2.6万亿元,不过9月份起票据融资余额连续净下降。
“票据业务还有压缩空间。”上述股份行人士认为,“此外也要注意银行压缩票据贴现的同时,大量票据通过地下市场贴现,造成‘影子银行’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稳定性的问题。”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票据融资比年初增加5309万亿元,同比多增5197亿元。同时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比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2012年票据市场利率总体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