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金最高差50倍”喻示提升并轨效率

2013年02月25日 15:20   来源:羊城晚报   周瑶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和相关调查显示,近四成人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万元,最多相差近50倍。参保退休者中,75.4%的老人养老金低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养老金高于4000元,并且无一低于2000元。

  此类数字调查公布,当然不算“惊天一曝”了。人们对养老金双轨制的诟病之声,近几年一浪高过一浪,而且一些机构对此的调查对比数据,早就汗牛充栋。不过,社科院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再度给公众呈达这种悬殊的对比数字,当属一股正能量,理当受到肯定。当然,公众更期待的是,在这种惊人展示之后,应有决策机构将其导入改革的“顶层设计”,成为一种国家行动。

  原因在于,超七成城镇普通职工养老金低于2000元,而超九成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养老金是其两倍,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养老金制度的严重偏颇。况且,造成这一落差的主因不是“贡献”而是“体制”。这对广大劳动者来说,必将形成一种渐趋强烈的被剥离感。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不利,对形成劳动公平体系不利。所幸的是,近年来也有官员开始直面此问题。去年12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就公开称,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直面问题,虽是进步,但这个“终将”仍不免让人失望。因为不知又会“终”到何地、“将”到何时?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只闻楼梯响、难见人下来的办事风格较为熟悉,也感无奈。各地先期试水的“养老金双轨制破冰”,一直难以听到脚踏实地的声音。看起来,要真正逐步打破“官民二元制”实在很困难。实际上,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就委托深圳试水破冰,但一“试”已经4年多时光,也未见到真正“并轨”的举动。想当初,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与企业职工走两条轨道的退休机制可谓是“效率高、覆盖广”。民间有言云:说干就干,不留悬念。

  之所以出现这种“快慢不一”的局面,原因固然较多也复杂,但根源还是切身利益在背后作怪。有一种分析认为,当初实行双轨制,拟制和推行政策的公务员觉得,这种“轨法”一举两得,既可做大社会保险的蛋糕,将财政责任部分转嫁给社会,又能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养老金不吃亏。而今要废除它,牵涉自身利益被“公平刀”手起斩落,这岂非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当然要“1年摸底、2年调研、3年试点、4年观看”了。

  人民网日前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8%网民认为废除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它说明,养老不公已成为众矢之的。要扭转此局面,需要全面提升并轨效率。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养老保险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条“不公尾巴”的确扎眼,应该用法规条例的形式最大限度斩掉这条“尾巴”。国家有关部门应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尽快出台公职人员养老金管理办法,使之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实现整个社会养老的基本公平。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