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业内人士:对IPO退出过度依赖是PE危机根本原因

2013年02月21日 08: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IPO退出受限正迫使国内私募股权机构寻找新的退出方式。中国首创投资董事长PeterFuhrman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并购在欧美已经成为PE主流的退出方式,但在中国并非如此。尽管目前中国二级私募股权交易还不够活跃,但相信二级交易最终将在所有的PE退出渠道中占据相当分量。

  对IPO退出过度依赖

  中国证券报:近期有关PE陷入寒冬的信息增多,你了解的情况如何?

  PeterFuhrman:目前已有80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待证监会的IPO审批。过去每年证监会批准的上市企业中,有PE参与的过会企业数目不超过150家,而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降到100家。目前还有几千家企业在积极准备资料申请IPO,而其中大多数企业背后都有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

  根据我们的调查,自2000年以来,至少有7500个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投资但还未实现退出的项目,这一现象应当引起GP、LP的深思。考虑到当前庞大的排队企业数量,以及将来还要陆续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的企业数目,即便国内上市的窗口重新开放,且最终企业成功上市,PE恐怕也要等上5—7年才能收回投资。当然,有一部分PE基金属于常青基金,不存在严格的基金存续期,到点退出的压力会小一些,但是大多数PE基金并非如此。这些PE基金的存续期可能会在所投资企业顺利上市甚至报资料之前就到期了。

  归根结底,对IPO退出的过度依赖是造成PE行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在短期内找到其它有效、可行的方法才能缓解这一危机。即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退出途径,短期之内恐怕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PE行业的这场危机。PE现有的投资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更大的损失风险,最终,这些损失将由境内外的普通民众来埋单。

  二级私募股权交易将活跃

  中国证券报:相对于在中国的经验,除IPO退出外,国外成熟市场还有哪些比较可行的退出渠道?

  PeterFuhrman: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选择IPO、并购、二级交易、股权回购等多种退出方式;并购在欧美已经成为PE主流的退出方式,但在中国并非如此。

  中国证券报:此前不少PE也希望通过并购作为退出渠道,但从目前情况看,效果并不佳,主要原因是什么?

  PeterFuhrman:中国的并购市场远不够成熟,二级交易尚不被市场熟知,而股权回购协议则由于阻力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

  一方面,从资本方来看,由于PE行业的短期粗放式发展,众多投资机构缺少并购退出的经验;另一方面,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因为民营企业老板“一言堂式”的管理结构,很多卖方企业家并不愿出售自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打拼出来的企业,而收购方也往往对被收购企业的出售动机疑心重重。

  中国证券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投入的PE资金该如何退出?

  PeterFuhrman:对于众多被困的PE,二级交易会是比较可行的退出方式即把股权转让给那些能够继续等待5至7年之后再实现退出的PE。但也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转让买方往往只愿意购买优质的、持续增长的、并在未来有机会通过IPO等方式实现退出的项目。我们认为,在当下的7500多家未退出企业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为二级交易的对象。其实二级交易的好处不只是帮助卖方PE实现退出,还能使买方PE省去许多尽职调查的麻烦,同时企业家也往往可以借此机会从买方PE融到一些新的资金用于公司发展。

  在当前的环境下,如果一些“优质二级项目”能够以市场价格被交易,那么这种二级项目的投资将进一步挖掘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潜力与价值。尽管目前中国的二级私募股权交易还不够活跃,但我们相信二级交易最终将在所有的PE退出渠道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

  要顺利地进行二级交易并非易事。由于募资上的竞争以及对LP的交代等问题,很多PE都会试图隐藏自身的问题,这使得卖方PE的发掘变得非常困难。但事实上,二级交易在欧美已经非常普遍。中国二级交易遇到的困难往往和远不算成熟且经验尚浅的LP和GP有关。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在未来会得到逐步的解决,企业、买方PE以及卖方PE都能借助二级交易走出当前的危机。毕竟,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中国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发展活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

  企业有发展PE才有钱赚

  中国证券报:PE行业进入寒冬,面临转型。投资方遇到的困境,这对于企业会造成哪些影响?

  PeterFuhrman:其实,在PE退出受阻的当下,日子最难过的还不是焦躁的GP和LP,而是亲身站在“悬崖”边上的企业、企业家、企业员工和他们的家人。日子再不好过,LP家底丰厚身强体壮,GP有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可以拿,而企业呢?原定的IPO远不可及,按照IPO融资而安排的项目自然无米下锅,已有的PE股东又无法追加投资。同时,整个PE行业又不约而同的进入休眠状态,使得企业引入新的PE股东难上加难。

  企业的发展向来是不进则退,而持续前进是要有持续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很大的问题,PE的出现给习惯了“数米而炊”过日子的民营企业家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希望和可能。在企业刚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尚在逐步适应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的节骨眼上,资金的突然吃紧可能会是致命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PE的衣食父母,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和做企业的人。从这个角度,PE也应该竭尽全力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企业有发展,PE才有钱赚。


(责任编辑:魏京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