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一个听起来陌生而又神秘的词语,如今却正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最热门的研讨话题。从官方到学界,从论坛到研报,每每谈及货币与融资,都少不了影子银行的出现,它像幽灵一样游荡在金融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又像幽灵一般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据估算高达30万亿元规模的影子银行系统,已经超过2012年GDP的50%。因为缺少正规银行体系的扶植,影子银行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沃土。
然而,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必将给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类似金融危机一般的重击。虽然影子银行当前所显现的风险并未超出控制,但目前业界已有谈“影”色变之忧。
未来五年最大的风险
防范影子银行将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也已被银监会列入到重点工作之中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撰文指出,中国金融业未来五年最大的风险在于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这位被业内称之为“点破皇帝新装”的银行家称,中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当部分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庞氏骗局”。
说起“庞氏骗局”,在金融界无不为之惊慌,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金融骗局曾经坑害了多少投资者已经难以计数。肖钢一言,彻底激起了金融界对影子银行这个在2012年风起云涌但又神秘莫测角色的重新认识。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日前发文指出,“影子银行市场呈现的无序状态让人忧心”。中国社科院金融试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在更早之前就曾发出警示,“影子银行是中国信用风险的‘重雷区’。”
业界对影子银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中国银监会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会议上指出,要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防范影子银行将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也已被银监会列入到重点工作之中。
野蛮生长于金融危机
大量社会存量资金通过理财、信托、券商资管、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进入市场
影子银行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首次提出并被广泛使用,最初主要指为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提供证券化的相关信用机构,它们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将信贷扩张进行全球化和平民化,并摆脱监管的束缚,最终将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的破坏力如此惊人,不得不引起各国关注,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正是源自金融危机。2009年为了提振经济,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资产泡沫与通胀如脱缰野马,决策层不得不强行收紧货币,而以收紧银行信贷为主要内容的货币紧缩政策造成两大后果:一是前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留下了很多“半拉子工程”,不能再得到银行的资金补充;另一方面,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失去向银行融资的信心。
没有银行资金的支持,地方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被迫转向不被监管或者监管较弱的“影子银行”。于是,大量社会存量资金通过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券商资管、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渠道进入市场,而在这其中,所有的非银行机构似乎都在替代银行进行信用扩张,甚至有银行与非银行信用机构里应外合,一起将银行受监管的表内业务推进表外的“影子”之中。
30万亿之忧
“不知道风险有多大是最大的风险”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四年多时间,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经发展到不容小觑的地步。按照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测算,截至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已达到6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金融危机时期62万亿美元的总量,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影子银行体系资产增加迅速,2011年中国非银行信用中介总资产增加0.4万亿美元,是增长最多的国家之一。
按照刘煜辉的估算,目前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达3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据记者了解,这个数字虽然在市场上较为激进,但也有着广泛的支撑。中信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预计整体规模达23万亿元至25万亿元。中投证券的估算是,国内影子银行规模为26.6万亿元;华泰证券则估算该规模在25万亿元以上;广发证券认为广义上影子银行规模为30万亿元。
尽管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仍是“一本糊涂账”,但这并不能妨碍业界对影子银行潜在风险的担忧。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不知道风险有多大是最大的风险”。在她看来,“糊涂账”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糊涂账”仍在“不断膨胀”。
■名词解释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多数不存在,因此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仍存在争议。通常,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券商资管、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