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高悬 政府兜底反向激励存风险

2013年01月30日 0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吴黎华

  在近30万亿规模的影子银行面前,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错配风险正在积聚。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以兜底的形式来处理个案正在形成对于市场的反向风险激励,存在局部风险向系统性扩散的可能,进而殃及整个实体经济。

  警惕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高悬

  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在不同的定义下,影子银行有着不同的估算规模。

  根据上海证券的测算,如果将影子银行范围界定为“除商业银行表内信贷(本币+外币贷款)之外的所有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表外融资、非银行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直接融资、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等几大类,则估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元左右,占到2012年GDP比重的53.68%。方正证券[微博]则表示,从社会融资口径进行估算(截至2012年12月):首先,考虑银行表外业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约6.0万亿,委托贷款余额5.7万亿,信托贷款余额2.8万亿;其次,2012年三季度底信托资产余额为6.3万亿,年底或将达6.6万亿,民间借贷或在3.5万亿;另外,非银行部门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约4万亿。据此估计影子银行总量约28.6万亿元,约占GDP的55%。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往往表现为一种或几种新型融资活动在短时间内激增。以券商资管为例,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券商资管规模便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初,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规模更是大举超过1万亿元。一位证券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券商资管的急剧扩容,主要是银证合作发展较快,银行将理财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将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的替代品,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而在信托方面,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超越保险业资产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而在2007年底,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1万亿元。在影子银行的另一大来源——银行理财产品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1月29日透露,我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已经增加到7万多亿元。这意味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经从2007年底的50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7万亿元,增长超13倍。

  不过,在机构看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扩张的脚步,并不会就此放缓,而这实际上与其产生的根源有关。瑞银证券表示,说到底,造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各项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错配和冲突。政府希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这就要求银行提供足够信贷;但与此同时,政府又为了控制宏观风险而设定了贷款额度,为了控制信用风险而实施了各种银行业监管条例,这两者并存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开创了空间。

  溯源 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积聚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影子银行背后蕴藏的风险。总的来看,尽管对于是否会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机构和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了高达30万亿之巨的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表示,公募类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在全部的5.9万亿信托资金中,有23%投向了基础设施,2012年新增的2万亿单一信托资金中,有30%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工商业信托中也有一大部分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直接和间接挂钩。这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在10%以上,高者达到18%,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方正证券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信用中介资金错配风险。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兑偿付期限多在半年以内,而资金投向期限多达数年,短借长贷下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兑付承诺可能导致风险表内化;另一方面,民间借贷资金约30%来自银行,民间借贷风险也可能传递至表内。上海证券则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2012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超过90%的产品期限集中于1年或以下。但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向于包括基建及房地产等长期项目中,形成了典型的期限错配。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价格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的恐慌,推高短期利率,进一步加重融资主体维护资金链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申银万国[微博]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监管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覆盖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最终的监管机构来对其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金融产品发行速度过快,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不到一万亿,2011年达到了3万亿,目前则已经膨胀到了7万亿,基本以翻番的速度在发展,其中隐藏了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一旦经济出现变化,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偿还风险,而且个别产品还存在违约风险。

  误区 政府兜底反向激励风险

  实际上,除了结构错配之外,经济学家最为担心的,可能还是目前已经爆发的数起违约事件中兜底的处理方式,这或将对于市场形成反向激励,鼓励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冒险行为,从而使局部风险无可避免地走向系统性风险。

  《经济参考报》记者此前在安徽合肥地区了解到,当地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年利息已经达到了30%以上。“有人用这么高的利息去借钱,但奇怪的是经济增长只有7%左右,所有的实体行业利润空间都在下降,这个钱拿去做什么了?究竟有什么行业能够提供30%以上的利润?”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旦这种借贷无法偿还,就会通过另外的新途径去进行融资,进而形成类似于“庞氏骗局”的情况。

  “我觉得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反思华尔街的危机。”左小蕾说,云城投曾经出过问题,但最终被兜底;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出了问题,也被兜底。所以大家都不怕。“越是系统性风险,越是有政府兜底,大家越是不怕。为了维持局部的稳定,最后制造了系统的危机。”左小蕾认为,影子银行轰轰烈烈,但是什么价值都没有创造,华尔街出现如此巨大的危机,实际上就是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所制造的。“但我们却在‘山寨’别人的产品,重复别人的金融发展方式,顶礼膜拜这种制造全市场风险、伤害他人利益的自我膨胀式的发展思路。”她说。

  左小蕾认为,地方政府跃跃欲试,都想大力把金融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根本不管实体经济需不需要这么多钱,或者哪些地方需要这些钱,只管自己发产品,而不是通过实体经济创造真正的财富。她认为,像政府这样兜底,短期不会出问题,但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在怂恿大家冒险。“我现在担心的是累积效应,现在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在反向激励风险。现在开始就应该调整思路,如果不改变就会出现危机。”她强调。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出现这么高的利率,一种情况是贷款人的确有比较好的项目,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贷款人根本就没打算还,多高的利息都敢贷。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实体经济很难承受如此沉重的利率。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下,很多银行会把表内的资产转移到表外去做这种高利率、高风险的借贷。商业银行或者信托公司参与这种高风险业务,一旦风险爆发,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商业银行网点和信托公司出现支付问题。最后,大家都不敢向民营企业或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进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