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通证券国际部为代表的QFII自去年9月以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十分活跃,买入标的均为沪深300成份股或300ETF,不仅交易金额巨大,且均为平价甚至是溢价成交,这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坊间猜测一为QFII抄底,二为更换经纪商,但至今没有定论。不过,随着日前首批QFII获准参与期指交易,且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内人士推测之前QFII频繁借道大宗交易买入沪深300现货标的,有可能是为参与期指交易铺路。
大宗交易现五大特征
从去年10月起,海通国际部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频繁动作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海通国际部的这些大宗交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买入金额较大。统计显示,该席位在这段时间发生168笔交易,均为买入方,交易标的涉及41只股票,成交额合计达到25.05亿元,单笔交易平均成交额高达6100万元。累计买入金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包括贵州茅台(2.24亿元)、中国平安(1.94亿元)、招商银行(1.75亿元)、兴业银行(1.66亿元)、海螺水泥(1.53亿元)、浦发银行(1.40亿元)、民生银行(1.24亿元)、交通银行(1.06亿元)和建设银行(1.03亿元).
二是对于金融股介入力度极大。在25亿元的成交额中,有10.27亿元的成交标的为银行股,1.61亿元为券商股,2.69亿元为保险股,合计高达14.57亿元,占全部成交金额58.28%。
三是成交标的全部为沪深300成份股。
四是这些大宗交易全部为当日平价交易,即成交价格与股票当天的成交价相同。
五是这些大宗交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对市场价格敏感度不高,或者说很多交易并非是“抄底”。举例来讲,今年1月15日以来,也就是沪综指站上2300点后,该席位仍然动用7.17亿元的资金买入股票,其中不乏此前涨幅巨大的银行股。
三线索指向套期保值
日前有消息称包括摩根士丹利、瑞银、星展、法巴及瑞信等5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正式获批参与股指期货 ,有市场人士猜测,此前以海通国际部为代表的QFII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大买蓝筹股,很可能是为参与股指期货交易铺路。
该人士指出,这一猜测实际是循着3条线索而来:一是交易时点恰恰出现在期指交易获批之前数月,二是大宗交易只买沪深300现货标的,三是海通期货在股指期货上成交量和持仓量较大,是期货业务规模最大的券商系期货公司之一,与海通国际部为同一个东家。
记者就此事向海通证券国际部求证,但并未得到明确答复,该券商经纪部门称这纯系客户行为,并不知晓客户交易目的。
同时,另一家期货业务规模同样较大的券商中信证券,在去年9月也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买入标的同样为沪深300成份股。据悉,与海通国际部相同,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是一些QFII的经纪商。该席位除买入股票现货外,还在最近3个月内16次通过大宗交易买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基金,合计买入量4.42亿份,成交金额达10.81亿元。
有股指期货从业人士表示,目前包括QFII在内的机构资金在股指期货上的操作仅限于套期保值,对于空头套保来说,在期指建仓之前,必须有现货在手,否则不能“裸卖空”,因此QFII在参与期指交易之前,的确有买入沪深300现货的必要。
促进多空力量平衡
近期不少投资者担心QFII参与期指交易会增加做空力量。不过专业人士认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首先,只能进行套期保值这条规则有效限制了多空力量的差异。若想在期指上卖空,必须先买入数额更大的股票现货,这本身就是做多力量。事实上,过去3个月里QFII不断买入股票现货的行为,直接刺激了A股市场的强劲反弹。
其次,就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来讲,QFII应用期指进行套期保值实际上是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这种双向对冲策略实际上有利于现货市场的稳定,抑制了单向投机市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最后,目前QFII入市的总规模较小,也很难在期指市场中掀起大的波澜。
多数专业人士认为,股指期货交易以及其参与主体的扩容,可能改变短期市场的运行方式,但绝不可能改变市场的大趋势,指数是涨是跌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以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总体来讲,QFII参与股指期货使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化,场内应用策略也更加丰富,有望逐渐推动期指市场及现货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