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章玉贵:用什么启动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

2013年01月31日 08:41   来源:深圳商报   

  GDP真是令人纠结的发明,在经济运行体系健康的年份,它是做大财富蛋糕的天使;而在体系失衡的年份,对它的过分追求又会加剧本已失衡的经济生态,这个时候它又像是魔鬼。不过,在未找到更好的替代经济指标之前,谁都不敢轻易忽视GDP的指标意义。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

  中国经济在依靠资本与外需驱动的增长动力日渐衰减,在国际产业转移红利、“入世”红利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之后,一味追求高增长看来是行不通了。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历史来看,中国政府的动力能力再大,制度改进空间再大,也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衰减的趋势。

  其实,假如增长质量能够逐年提高,即便只有5%的增速,其带来的福利效应也会远远超过水分很大的8%增速带来的福利效应。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究竟应当保持怎样的增速才是较为理性的选择?诚然,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依然较低的情况下,依靠经济政策的拉动是促进就业和财富增长的必要路径。只是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市场主体都应正视的现实问题是: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应是一种内生性的选择,依赖于市场主体基于既有的约束条件追求成长空间的持续扩大。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尽管适度干预是避免市场失灵的必要条件,但充分调动各有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环节。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实践,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增长特征是在制度创新中注重扩大市场主体的行为空间。换句话说,中国民间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营商禀赋由于政府政策空间的放开而被大大释放出来,成为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仍然是不彻底的,尤其是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已经成为经济迈向内生性增长的最大障碍。

  如今,偏好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受到严重抑制的增长模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负担。唯有将增长动力切换到基于技术进步的效率改进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切换到基于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提升基础上的内需驱动,才有可能开启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

  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共识下,政府亟须营造条件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普遍行为。引导企业在承接世界产业结构与技术转移,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投资,力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早日形成能够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高端产业群。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快市场与法治建设的同时,能够通过适当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财富积累由政府向民间尤其是广大百姓的有序转移,并辅之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若如此,则中国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消费冲动势将迸发出来,由此带来的GDP乘数效应将远超目前的投资乘数效应。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慕玲玲)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