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喊话效应:400点升幅吹长期资金入市冲锋号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郭树清喊话效应:400点升幅吹长期资金入市冲锋号

2013年01月30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傅苏颖

    

     编者按: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自上任以来,多次就长期资金入市“喊话”,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各路长期资金都在做什么?上证指数昨日午后创出2363.80点的近8个月以来盘中新高,这是否是长期资金逐步入市发酵的结果?本报今日推出专题,试图从这一年的数据中找到答案。

    QFII为中国股市添正能量郭树清放话将再增10倍

    国家外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169家QFII机构累计获得374.43亿美元投资额度

    为打造健康的投资市场,自去年开始,证监会陆续推出一系列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的举措。一方面,本土长期资金筹划入市进行得有声有色。另一方面,大幅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的举措也不断为去年并不景气的股市送来阵阵暖意。当然,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入市比例仍然较低,我国的投资结构并不合理。因此,应大力鼓励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比重。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目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较低,加上国内政策的扶持和鼓励,未来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空间仍然很大。

    去年下半年QFII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仅去年12月份,就有6家QFII机构获批。最新获得批复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分别是中信证券国际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太平洋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永丰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及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

    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外管局向8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批出投资额度,共计14亿美元。截至12月31日,共有169家QFII机构累计获得374.4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得益于去年监管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力量的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所持A股流通市值占比17.40%,较2011年底上升了1.73个百分点;自然人投资者持股占比25.33%,下降了1.2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2年股市的波动振幅明显缩小,市场价格水平趋于稳定。数据显示,去年上证指数上涨3.17%,远远低于以往年份市场上涨或下跌幅度。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之外,A股市场经过连续下跌之后,整体估值水平不断下移,也吸引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目光。因此,机构投资者也纷纷表达了对A股的偏好。例如,贝莱德亚洲基本股票团队主管施安祖表示,由于中国经济较快增长以及A股目前估值水平较低,预计中国A股市场有望在2013年跑赢恒生指数。荷兰银行私人银行亚洲全权委托投资组合管理主管顾志翎认为,中国内地股市估值偏低,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对于2013年的监管工作重点,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以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管理公司为重点,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从事公募基金业务;鼓励公募财富管理机构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积极推动境外养老金、慈善基金、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境内市场,协助和配合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郭树清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QDII制度安排,继续扩大QFII、RQFII的投资额度,增加投资便利性。

    从成熟市场看,机构投资者始终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成功的机构投资者都有一套挑选企业家、挑选企业和行业的标准,有明确的投资策略,同时始终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不受短期利益的诱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才是我们的资本市场所迫切需要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国外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占比普遍都在70%以上。

    而对于我国的二级市场来说,机构投资者曾经是严重的“稀缺品”。郭树清就曾经撰文指出,我国的投资者结构很不合理。境内专业投资者仅占16%,境外专业机构只有1%。更不合理的是,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26%,但完成的交易额却占到全市场的85%左右。

    另外,从境外机构持股比例来看,日、韩等资本市场外资持股占25%至40%,而我国QFII持有A股市值至占流通市值不到2%。由此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于迎进国外机构空间仍然巨大。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比例不平衡的问题,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就指出,目前A股估值低于美股的原因是散户占比过高,机构投资者占比太低,市场定价机制不健全所致。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机构投资者在专业能力、投资策略、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资金拥有量上有明显优势,能够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投资,也能够承受住短期波动。

    此外,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决定他们在市场当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能够对市场主体产生影响,包括对上市公司决策制衡、股权过度集中引发的问题及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有积极作用。

    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发展和壮大机构投资者成为了市场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发展机构投资者问题上,要注重引入长期投资资金,并且还要约束一些机构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此,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根据加快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安排,继续加快QFII审批,完善监管制度,增加QFII投资运作便利,包括积极与外汇管理部门协商,提高QFII投资上限等,吸引更多的境外长期资金,增强国内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最新的消息显示,郭树清近日在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透露,考虑适时推行第二阶段的QFII和QDII,包括允许港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参与RQFII,未来或引入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参与内地资本市场,整体规模有望增加10倍。      

    监管层修渠修路修平台

    提高“养命钱”入市安全度

    2011年年底,有预期说,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合计超过4万亿元,在2012年“有机会入市”。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上述长期资金入市进度显然不及预期。

    笔者以为,相关制度需要改进和创新,涉及的多个部门亦要加强协调配合;对于养老金运营以及股市发展的观念要更新跟上,以“摸石头过河”的改革态度和精神,尽早迈出操作层面哪怕是试探性的步伐。

    其实,发展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可谓是知易行难。

    社保基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入市,对这些“养命钱”自身而言,有望提高投资收益弥补缺口;而长期资金入市,对于股市而言,既有利于提高股市投资收益也有利于提升投资理念。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为何一再放缓始终未迎来实质性破局?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养命钱”到底怎么入市,事关重大,需要慎重抉择。

    “养命钱”需要保值增值,有提高投资收益的需求,股市是一个好去处;股市需要长期资金,平抑大涨大跌的短期波幅,“养命钱”是一个绝好的资金来源。这桩理论上一拍即合的交易看上去很美,问题是谁来为交易提供担保?换言之,“养命钱”入市,谁能确保稳赚不赔,锁定风险提高收益?“养命钱”的监管部门、股市监管部门显然都不能。

    是股市先行修炼到足够稳健,再敞开大门为“养命钱”提供增值的福利;还是“养命钱”承担一定风险先行入市,通过夯实乃至改造股市运行基础,然后再行增值的收获?双方都需要以改革促发展,不过,双方的改革风险和改革成本都需要自行承担或转嫁分解。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悖论。

    无论如何,虽然道路曲折,但“养命钱”与股市的携手联姻,前景都是无限光明的。自2011年年底以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对于“养命钱”都有过表态,并形成了相当的共识。

    在操作层面,“养命钱”入市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养命钱”的入市比例。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在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中,45%左右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如银行存款、国库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30%左右投资股票;25%左右用于PE投资及其他类投资等。

    “养命钱”的入市比例到底如何确定?

    按照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的账本,养老保险资金达2万亿元,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结余约2.1万亿元,合计超过4万亿元。再加上财政盈余等资金,即便是全部投入股市,相对于股市已超过20万亿元的总市值而言,起到的拉动作用有限,风险倒不容易锁定。

    二是“养命钱”入市的机制设置与制度保障。

    据媒体报道,广东已经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迈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不过,这只是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早已入市的中央政府负责管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自主举办的企业年金,以及全国住房公积金结余、财政盈余等资金,如何保障投资收益,仍需要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完善。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提出的建议是,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不管是新设管理机构抑或是原有管理机构,加强“养命钱”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力和管理都是关键。同时,还要探讨制定适合长期资金投资运营的创新性方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