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经济体今年步履沉重地迈向复苏,许多人心中都燃起一种希望:过去转移到亚洲的经济活动可能很快就将回到西方。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希望很快就会破灭。
一些人主张,要掀起新一波“内包”浪潮。这些人中最出名的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通用电气、苹果和联想等其他跨国企业都宣布了一些将生产设施从亚洲迁回美国的计划。去年一些报道称,通用电气还可能会把许多外包给印度的软件开发工作移回美国。
有些人极力主张企业将生产迁回美国,他们首先提出的理由往往是,中国的工资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逐渐萎缩。还有人关注能源成本,强调美国的页岩气繁荣可作为美国制造商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之一。
这些人的第三条理由是,对企业而言,外包关系现在已变得错综复杂和不安全,特别是在发生了日本海啸导致供应链中断这样的事件之后。而“内包”阵营中较为谨慎的人士只是提到,企业将生产撤离亚洲的趋势刚刚起步。不过,即便是这种较为谨慎的论断,目前也少有证据支持。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但仍远低于西方经济体的水平。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仍只是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变得过高,那么还有大量其他亚洲国家可供选择。
即便有一些企业的确将迁到海外的生产迁回了美国本土,但也没有迹象显示,企业将生产迁往亚洲的脚步已经放慢。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行业组织美国工商理事会本月一份研究显示,2011年美国制造业进口额创下历史纪录,说明美国对海外制造活动的依赖不减反增。
随着新兴亚洲国家生产能力提高,发达经济体中一些过去无需面对竞争的行业可能也会面临竞争冲击。以制衣业为例。西方制衣工人的饭碗一直是比较稳妥的,因为这种工作需要高超的手艺,成衣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送到国内消费者手中。但这种情况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改变。
斯里兰卡由此发现了商机:这个地处世界最繁忙东西航道、距印度海岸不远的岛国在国土的一角建起了一个服装中心,有了新的工厂、仓库和物流网络,斯里兰卡的产能有朝一日也许能赶上工业化世界中的服装制造国。
斯里兰卡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很能说明问题。这个例子证明,亚洲的企业仍能设法挤进全球供应链中,并大多能在全球生产中占据更大份额。
但我们能期待西方国家很早以前迁到海外的生产在短时间内迁回本土吗?这个期待不大可能成真。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作者为该报驻孟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