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创新求变换来产业集聚

2013年01月28日 07: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 晶 白海星

  据合肥有关方面预计,到2015年,合肥家电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创新求变换来产业集聚

  本报于1月23日刊发的《要为中国家电企业担心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我国家电品牌集聚的产业基地安徽合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提升市场竞争力的。

  在安徽尊贵电器集团公司,一个2300平方米的巨大展厅让记者大吃一惊。尊贵电器只能算是二线品牌,但其销售样品展示厅内,各种家电产品竟超过了400种。该公司副总经理刘诗昆告诉记者,这正是尊贵电器高速发展的奥妙所在,“我们的秘诀就是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市场变,产品就得变,性能要变,样式要变,设计产品的理念也要跟着变。”

  刘诗昆指着一台卧式冰箱告诉记者,这是中国第一台能和厨房橱柜连成一体的卧式冰箱,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各地销售商都等着拿货。“元旦那天我们看了统计报表,国内家电产品线下实体店销售平均下降幅度不小,而我们这个二线品牌的销售却增长了11%。”

  在国内一线品牌美菱电器研究院,副院长魏邦福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美菱就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分开,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院,就是为了开展基础技术研究,为产品研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在节能方面,美菱三门冰箱能耗仅为0.29千瓦时,已经连续3年保持国内同行业最低。其生产的537法式冰箱能耗则为0.98千瓦时,同样是国内第一。除了紧扣能耗,目前美菱电器研究院正在开展冰箱智能化科研攻关,未来其智能产品不仅可以语音识别,手机远程遥控,还能成为购买终端。

  美菱电器日前发布的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12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7亿元至1.9亿元,同比增长59%至78%。与其上年同期每股0.1675元的利润额相比,基本每股收益达到约0.2226元至0.2488元,远远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在合肥家电产业基地,类似于尊贵、美菱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再到新站开发区,一路走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不断从眼前掠过:海尔、格力、美的、三洋、长虹、华菱……目前,合肥家电拥有了3个国际品牌、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

  家电产业是合肥早已确立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以来,合肥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据悉,到2015年,合肥市家电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形成大家电总体产量12000万台,家电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


(责任编辑:魏京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