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传闻称A股IPO即将开闸,间接造成大盘出现剧烈震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企业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才刚刚开始披露,现在正是企业递交年报数据的高峰期,证监会不可能在这个时期开闸放行IPO。笔者认为,如何尽快找到保持市场稳定和企业正常上市的平衡点,是下一轮新股发行改革的重要内容。
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企业信息显示,仅在1月7日-1月13日的一个星期之中,就有6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查。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A股共有68家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查。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初的一个星期内就有6家公司终止审查,而待核查的还有800余家公司,或许预示着未来将有“终止审查潮”的出现,可能会有约300家企业逐步退出IPO的待审队伍。
尽管新股发行出现罕见的数月零发行,但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向已定,一旦市场承受力有所好转,新股发行上市的重启将不言而喻。笔者认为,800多家拟上市公司就像堰塞湖,越积越大,一方面阻碍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也对二级市场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堰塞湖分流疏导迫在眉睫,随着排队企业数量的越来越多,市场对于融资压力的忧虑也正在加剧。
虽说解决企业扎堆上市的问题,应借助市场化手段更多采用“疏导”的办法,但市场涨跌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对二级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资金面和宏观经济因素。资金面充裕则上涨动力大,目前出现的IPO堰塞湖现状,肯定会影响二级市场的预期。
据媒体报道,可能会出台政策鼓励排队IPO企业自愿申请新三板挂牌。这在短期内也不失为一个疏导化解IPO“堰塞湖”的办法,而从长期来看,新三板有望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匹配其风险特征的融资市场。
重融资,轻回报,一些公司为了上市不择手段,定位错误应是中国股市走熊的根源。融资虽是股市基本功能,但股市也是投资场所。或许投资者对A股扩容不应该反应过度,但前提必须是这些企业资质优良。某基金经理表示,市场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要注入”活水“,但也要剔除”腐肉“。”而大部分股民担心的是,一些企业的包装上市以及弄虚作假行为的存在。
据笔者了解,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保荐业务座谈会上,证监会听取了24家券商代表的发言。虽然在听取意见之后管理层并没有表态,但显然“发不发”已经不是问题,“怎么发”才是管理层调研的关键。应该说,应尽快找到保持市场稳定和企业正常上市的平衡点。一方面,要解决发行压力较大的问题,恢复正常新股发行节奏或许是关键一环。另一方面,在坚持新股发行节奏由市场调控、改革更加市场化的同时,需要兼顾中国股市的实情和投资者的实际承受力。既不应回到过去任凭股指“绑架”政策,也不能和海外成熟市场迅速接轨。笔者认为,应着力改变A股重融资、轻回报的痼疾,真正实现由市场选择并决定发行价格,令新股发行回归市场化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