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之痛:理顺银邮关系
1月15-16日邮储银行年度工作会议上,来自央行和银监会的两位负责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公司治理。刘士余表示,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邮储要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内控建设,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治理规范、效益良好”的要求,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而蔡锷生更一语点到邮储公司治理的关键,即搞好邮银合作。
尽管近三年来,邮储集团不断追加资本金,使得邮储银行资本金跃上了700亿元的规模,但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银监会也多次发文,要求邮储银行进一步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银监会开出的方子是,“推进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
然而,邮政集团在人事和业务方面强大的控制力,却多被内外诟病。更有外界指责邮储银行管理层不懂业务。
“近两年,引进战投的工作进展并不是很明显。”一位曾给邮储内部授课的专家提供过几个建议,一是邮储银行要积极开展业务创造利润,通过自身积累将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三是提议争取外汇储备注资。
从公司治理角度,邮储集团与邮储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亟需理顺,按照吕家进的提法,未来仍然要积极支持代理金融发展,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自营+代理”模式,加大支持邮政代理金融的力度,要加强邮银协调配合。
然而现实中,邮储3.8万个网点当中遍布全国的代理网点,仍旧是公司治理难题。
据内部人士介绍,目前根据网点储蓄余额的归属和办理业务的差异化需要,邮储总行将分支行分类一类支行、二类支行,其他则为代理网点,其中一类支行的人财物全部划归邮储银行,办理全部银行业务;二类支行的现有储蓄余额以及网点大部分人员则留在邮政局,继续代理邮储、会对、中间业务等基础金融业务,少数人划归邮储银行,办理公司业务和信贷业务等新开办的业务;而其余的邮储银行代理营业网点,则由邮政局代理银行继续办理储蓄、会对等基础性金融业务,代理网点的人员、资产归属邮政局。
长期以来形成的邮储银行自营机构和邮政局代理网点并存的经营管理模式,恰是近年来邮储屡屡发生管理问题的原发地之一。
“一是代理网点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安全防范措施也不到位,同时代理网点多头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上述内部人士介绍,两类机构在产权归属、收益分配上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上述监管人士也建议,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严格规范二类支行和代理网点,继续推进二类支行改革,“二类支行起码不得开办资产业务和对公业务,这是底线之一”。(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