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博弈“隐性年终奖”员工纠结 七成人愿意公开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企业博弈“隐性年终奖”员工纠结 七成人愿意公开

2013年01月25日 08:14   来源:扬子晚报   柳扬

  公务员

  没有“年终奖”说法,最多几千块

  有一点过节费,或者说是单位年终考核给的奖励

  某省级机关的公务员昨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年终奖这个说法,对于公务员来说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没有年终奖概念,没有拿过所谓年终奖。”“不过各级机关、各地政策都不一样,我自己所在的单位以前没有搞阳光工资的时候,有过年终考核奖,大概几千块;后来阳光工资了,就啥都没有了。”

  “有一点过节费,几千块,但没有年终奖这种说法。”一位市级基层机关的公务员表示,在机关里,一般不说年终奖,有的单位会对员工进行年终考核,按照考核的标准不同给一些标准不同的奖励,但基本都在几千块的样子。对于其他行业动辄上万块的年终奖,他表示从未有过,只有艳羡的份儿。

  外贸行业

  效益不好,估计5000到1万块

  有公司把平时的提成抽出来,到年底发,不算真正的年终奖

  “外贸销售一般是没有年终奖的,2012年行情大部分都不好,个别公司才说得过去吧,估计大部分人的钱是不多的。除非很特殊的行业,或者做得特别好的人。”一位做机械出口的外贸业务员向扬子晚报记者透露说,这两年出口行情整体不好,行业收入也有所降低。有的公司会把业务员平时的部分提成抽出来,到年底一次性发——如果要算,这个可能就是年终奖。

  一位央企下属的外贸企业业务助理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所在公司是一个部门服务一个大客户,年终奖标准是1万块,后勤岗位5000元左右。无独有偶,记者了解到,有不少跟销售有关的行业年终奖都是提成性质。“看起来比较多,其实只是一部分的业务提成当时扣下来,到年底一起发而已。”某银行业务经理透露说,2012年自己负责的理财产品收益不佳,估计年终奖希望不大。

  现在流行“隐性年终奖”

  “哎,你发了多少钱啊?”“你先说。”“你肯定比我高啊!”“说说看啊。”每年年终奖发完,不少公司的员工就会私下里打听其他人的数目,再对比下自己的,是心里面感到安慰了,还是更加不平衡了,成为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功课”。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绝大多数公司的年终奖都是直接打到员工的工资卡里,员工彼此之间并不清楚其他人的数目,可以说,年终奖是一年当中“最神秘”的一笔奖金。

  单位称不公开是保护隐私

  一位科技企业人事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年终奖不公开是一种惯例,主要是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因为年终奖数目的制定是根据个人一年的工作状况来的,即便是同样岗位和工龄的员工之间也有差别,这样做能照顾到各自的自尊心。”

  “公司里岗位不同,年终奖差别很大,比如做行政工作的肯定比做技术的少,做技术的可能又不如做销售的,虽然员工私下里会讨论,但究竟差距多少,很多人并不清楚。如果公开的话,差距太大,会让一部分人心理失衡,来年不好好工作,对公司发展不利。”一位私营企业老总表示。

  “眼不见心不乱,如果差别大的话,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种神秘发放年终奖的方法,大部分员工也不排斥。

  七成单位“隐瞒”,但七成员工愿公开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南京大约有七成以上公司采取隐性发放模式,即“悄悄”打到卡里。

  但记者采访了20位网友,相反的是竟有七成多网友表示愿意公开自己的年终奖——这刚好和单位做法相反;只有不到三成网友愿意不公开。

  其他发放模式

  也有公司“半透明”

  “我们公司会按照全年业绩和表现对每个员工进行等级评定,比如优秀、称职、合格、不合格等几个档次。每个档次有个基准年终奖标准,会公开,一个档次之内的人差别很小。但是档次差一级,可能就是一两万的差距。”一位传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因为这个评级每年都会直接公布在公司内部网站上,所以基本上同事谁拿多少年终奖都一目了然,员工之间也不会再打听。

  “是按照表现来考核的,比如得A的员工,年终奖很多,B的比较一般,C就很少了,D基本上要被开掉了。”一位通讯行业的人士透露说,公司这种评定标准是公开的,所以年终奖等于半公开。对于这样的方式,赞成的人也比较多。

  个别公司全“晒出来”

  一家从事食品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总则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公司员工的年终奖全部公开发放。在他看来,这是“公平”的体现,“我们完全本着‘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知道自己干了多少活,拿了多少钱,激励自己明年更加努力。”该公司的一位员工表示。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