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同时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平均要每年提高0.8%。
城镇化进程值得欣喜,其间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海通证券2012年底的样本调研显示,2000年之后,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带有政府主导、房地产开发热、面积扩张的“人造城镇”痕迹。
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高级分析师陈瑞明指出,“人造城镇”模式在2009年达到顶峰,呈现出新城区“产能过剩”、地方财力透支、住房消费阶段性透支等特征。
调查显示,2009-2011年是城镇基建的跨越式发展高峰期,在上述调研9个数据可查的样本中,有7个样本近年累计基建总投资是地方一般财政预算年收入的8-10倍,或是一年基建投资是一般财政预算年收入的1-2倍。
针对上述透支问题,陈瑞明在报告中认为,“投资主体应从政府向民间转变,模式应从自上而下的‘人造城镇’向自下而上的‘产业推动城镇融合’转变;城镇建设从面积扩张向改善人居转变;农村土地从征用补偿向可流转交易转变。”
“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出现地方财力透支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对城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城镇化成为发展目的,表现为简单的‘造城’。”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彭刚,22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缺乏民间主体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自身融资渠道单一,是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城镇化支出财力紧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彭刚表示,总体而言,城镇化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阻碍资金自由流通的障碍,从而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的依赖,让民间资本真正融入城镇化步伐中,化解城镇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