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潘石屹抱怨“国进民退”谁在妖魔化国企?

2013年01月21日 09: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期,有关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话题一波接一波。

     1月14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14日在“亚洲金融论坛2013”上回答提问时表示,没有人愿意当国有企业领导。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远东企业集团董事长徐旭东及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分别代表央企、民营企业、台资企业及港资企业共同参加了“中国机遇”专场讨论。有现场嘉宾提问称,若四人身份可以互换,则分别愿意换成谁的角色。

    对此,潘石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宁高宁的央企领导人身份,并暗示“国进民退”使得民企日子并不好过。   

    潘石屹说,过去几年,中国经历“国进民退”,个人感受很深。他说:“我跟宁总办公室面对面,隔着一条马路,他老看着我的房子。可是我跟他在中国的处境完全不一样,他是央企,我是民企。十年前在北京要招拍挂一块地,下面坐着的基本上全是民企。最近三四年时间,北京招拍挂一块地的话,下面坐的清一色的是央企,北京的国有企业没有了,全是央企。”

    潘石屹还抱怨,他们老要宏观调控,老要政策,老要给“共和国的长子”多给一些钱,给的钱的利率又比民营企业的低,最后市场经济的机制就很难建起来了。

    宁高宁则一脸严肃的表示,如果此问题真的可以实现,“我相信没有人和我换的”,“他们三个人都比我好。他们只是做了一个开玩笑的问题愿意来换罢了。你们相不相信?”。

    宁高宁就“国进民退”这个热词,还讲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个颇为尴尬的故事:“大约一两个月以前,有一个会叫我去。因为当时给我发的通知的题目是讨论民进国退的问题,所以我就去了。我去了后,他们告诉我说印错了,是国进民退,我说你要印对了我就不来了。”

    宁高宁执掌的中粮集团,收购了蒙牛乳业,是知名的国进民退案例之一。

    对于宁高宁的回答,陈启宗也表示认同,“央企领导人生活比较简单,没有民营企业家那么自由,央企的老总总是比较受限制“。

    或许是各自的身份和立场不同,潘石屹认为,央企就是国企中的大哥大,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过去10年时间生存的空间和状态还不是特别好,而且越来越不好。而就在同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环境不尽人意,还没有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有效平台,误读国有企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并且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丑化、妖魔化国有企业。

     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指出,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

    一番唇枪舌战中,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再次被推向前台。一方面,地产大佬潘石屹抱怨“国进民退”中,国有企业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国企婆家的国资委官员力挺国企。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表示,丑化、妖魔化国企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因为对国企不了解。

    在国资委官员看来,近几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发展势头,舆论和经济学界,掀起了一股妖魔化国有企业的恶浪,例如,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制造了贫富差距”、“国有企业助涨了腐败”等,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民众对国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但国企屡屡暴露出来的系列问题,例如公司治理、垄断暴利、集体腐败,效率低下等,导致国企社会形象较差。之前被曝光的中石化“天价酒单”、“天价明信片”,中石油“天价吊灯”等这些特例更是将国企的行业腐败推向了极致。

    国企之所以被误读,误伤乃至被妖魔化,除了公众对之了解不多之外,更多在于亦官亦商的僵化行政体制:国企并没有真正被推向市场,而是享受了种种政策的保护和红利。而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往往又能享受到从贷款到各种资源要素的特别支持。

    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已经改制上市,但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其内部管理机制仍沿袭行政化管理的思维定势。国有企业管理层基本上都是行政部门任命,而且谁来了都能干,这暴露出这样一个现实——国企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是背靠国家信用、国家资源撑腰的,基本没有在市场竞争中摔打过,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这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大。

    如果把公权力引入到国企管理中,必将扭曲市场经济机制,必将对其他形式的企业形成严重打压和不公平。央企高管身份游离于官员和经理人之间,异化的激励机制更容易引导其追求政治目标而非经济目标,滋生经济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进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经营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抑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国企要想不被误读、误伤乃至不被妖魔化,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更多的是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真正取消国企高管的行政级别,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选拔人才。政府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准入、资源等各种要素配置上一视同仁。(文/邹光祥)

    

    

(责任编辑:郑海斌)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