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贵州茅台:涨价的逻辑讲不下去了吗?

2013年01月18日 14: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无论这一次发改委是否和贵州茅台(600519)的屁股坐在一起,贵州茅台讲了多年的涨价逻辑都可能被打破。

    1月15日,茅台集团官网发布声明: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和贵州省物价局介入调查茅台,公司决定取消以前违反垄断法有关的营销政策,并立即进行彻底整改。

    违反垄断法一说,源于2012年12月18日,茅台经销商大会上,董事长袁仁国和总经理刘自力,对经销商提出明确要求,茅台酒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团购价不能低于1400元。

    业内分析师称,茅台此次遭遇整顿,应该是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该条明确禁止“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茅台集团利用其商品的独有性、相对控制性,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经销商大会,强令规定经销商对消费第三人的最低零售价,阻碍市场自由竞争形成更低的价格,很明显是一种价格垄断行为。

    一边是茅台经销商大会上霸气十足的“保价誓言”,一边是发改委的出人意料的“整改肃令”,市场纷纷预测茅台的未来。

    曾保价下狠手

    2012年12月18日,茅台总经理刘自力在经销商大会上,对经销商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坚挺价格的重要性,茅台酒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团购价不能低于1400元!

    茅台的掌门人袁仁国更是霸气十足地公开叫嚣:坚守价格底线!一定要沉着,一定要挺住,谁低就取缔谁,绝不含糊!

    随后,茅台对违反规定的经销商使出的铁血手腕,似乎也昭示了它保价的决心。

    1月5日,茅台对三家低价和窜货的经销商作出严厉处罚,其中,个别茅台大经销商被处以永久性削减年配额30%,并处罚保证金的30%。

    业内人士透露,被誉为“东北酒王”的大型酒类经销商吉林白山方大集团,和贵州茅台有数十年的交情与合作,也在此类处罚之列。对它来说,此次惩罚代价太大,它茅台酒年配额达23吨,每瓶茅台酒渠道差价高达数百元,30%的茅台酒配额意味着数百万元的经销商利润。

    如此严厉的惩罚给经销商上了难忘一课,也让市场对其价格充满了信心。

    高价体系面临崩溃

    然而,发改委的一纸文件,便让茅台保价的措施付诸东流,茅台价格体系或将遭遇崩盘,经销商恐慌性抛售亦可能发生。

    酒业销售连锁1919直供董事长杨凌江表示,当初茅台强硬限价令推出时,就曾遭到部分经销商的反对,如今一旦取消,经销商势必会将下调零售价,此前有厂家约束,价格相对有秩序,现在一旦取消,可能引起恐慌性的抛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发改委认为茅台营销违法,是对茅台唯我独尊营销模式的全面否定,受此影响,茅台今年价格将会有20%-30%的下滑,回到千元左右。

    事实上,茅台在大力扩充产能、失去政策层面的支持后,维持高价体系已是步步维艰。

    茅台集团不断扩大的产能是其很难维持高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贵州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对茅台集团提出了较高的盈利要求,而茅台集团管理层积极响应,并因此提出了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

    茅台集团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2年茅台酒产量达33000吨。公司还在2012年10月份抛出一次性扩充茅台酒产能5800吨。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供求影响价格,产能上去了,价格势必会降下来。

    政府对于“三公消费”的限制,也侵蚀了茅台的一大主力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商务消费并不是茅台的主要市场,飞天茅台的全部消费中,政府及军队消费量要占到30%左右。

    此前,中央军委印发《规定》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豪华宴请、不喝酒等。受此影响,贵州茅台当天蒸发的流通市值便高达125亿元。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分析称,当前整个白酒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塑化剂风波等因素影响,已经陷入销售困境,降价促销已成主趋势。(据老虎财经)

(责任编辑:蒋诗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