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出现的信托产品兑付危机,让投资人日益谨慎,钱袋也捂得越来越紧。
“信托产品最近明显不好卖了,我们有两个产品,4亿元的盘子,委托几家银行代销,两个月过去了,只卖了不到5000万元。春节前如果还募集不齐,这两个产品可能都很难成立。”日前,一家信托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说。
过去几年,因投资额渠道狭窄,信托产品呈现爆炸性增长。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总量已近7万亿元,有望超越保险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然而,规模“大跃进”的背后却是风险的逐步积累,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多地频现信托产品兑付难的问题,市场风险显性化。
产品设计存隐患
信托兑付风险,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据记者了解,有的地方甚至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带,把市政府门前的中央公园拿来抵押给信托公司,这种抵押物形同虚设,因为出了问题根本没法处置。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些信托公司以产品创新的名义,与拍卖行合作设计艺术品信托,拍卖行通过爆炒艺术品、红酒和陈年白酒,拉高其价格然后再打个折,抵押给信托机构,发行产品,他们成功套现,胜利大逃亡。而投资人捂着产品两三年,等到期后,抵押物的价格已跌得面目全非,人跑了,钱也没了。有的地方甚至把经营不善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资产打包,发信托产品,成为类似次贷的有毒产品。
信托资产的设立,人脉资源至关重要,一个拥有关键资源的人通过幕后操作,一年能发行上百亿的信托产品。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在产品设计、评估、担保、抵押、代销过程中任一环节不慎,都可能埋下风险隐患。
有类似经验教训
信托业这一轮的狂飙突进,始于2009年地方平台贷款受控之后。数据显示,3年时间,信托业的资产总量从不到2万亿疯涨至现在的7万亿元。
一些小型信托机构通过高激励手段来激活市场,毕业没几年的业务经理,一年能设计策划几十亿的信托产品,年提成上千万。前几年大环境好,利率高不愁销,一出来就卖光。资本市场的保荐人,把一家新公司发行上市,也就200万元奖励。这两年风水轮流转,一个信托经理,年收入甚至是保荐人数倍。
其实,这一轮的信托业大增长,与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极其相似。当初信托业也有过一轮狂飙突进,最后留下一地鸡毛,以海南国投、广信、中农信的破产清算为典型。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清理整顿后,每个省的信托公司都只保留不多的两三家。为防范风险,监管部门对所售产品在地域、规模及发行对象的数量上,本来都有严格的限定。但这几年行业快速发展,一些“擦边球”现象开始出现,过快膨胀、过度激励也加剧行业乱象,一些公司把利润的25%甚至更高用来奖励给产品设计和销售团队。而代销银行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捡到篮子就是菜,卖一单提一单手续费,一路绿灯,最后,投资人成了“吊在线上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