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险企六家同比降三成 唯太平人寿大增161%
银行系险企也未能在2013年“开门红”中保持步调一致。工银安盛“头五”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同比降8成;建信人寿增4成;农银人寿小增1成
争抢业务规模以期通过“开门红”赢得“全年红”的好彩头,是寿险公司的一贯做法。但2013年的银保业务状况已悄然生变,由国寿领衔的国内前7大寿险公司中,前6大寿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并未现“开门红”,唯有排名第七的太平人寿开年保费收入同比录得增长。
银保业务状况悄然生变
《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从有关渠道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5日,占寿险市场份额七成以上的前6大寿险公司的银保业务规模,与2012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3成以上,其中规模保费排名第三的寿险公司银保业务下降幅度更是高达6成。
据记者了解,针对这些情况,部分公司目前已开始密切关注,并制定了应对措施。
根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国寿领衔的国内7大寿险公司在2013年“头五”期间的总体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为29亿元,而2012年同期为53亿元。
其中国寿2013年1月1-5日银保保费收入5.7亿元,比2012年同期的13.4亿元减少57%;平安寿险2013年最初5日银保保费收入7700万元,同比减少37%;新华保险2013年“头五”银保保费收入3亿元,2012年同期则为7.6亿元,同比减少60%;人保寿险2013年“头五”银保保费收入5.3亿元,同比减少56%;太保寿险“头五”银保保费收入5.1亿元,同比减少34%;泰康“头五”银保保费收入4.5亿元,同比减少54%。只有排名第七的太平人寿实现正增长,其在2013新年最初5日的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为4.7亿元,去年同期为1.8亿元,同比增速为161%。
据业内知情人士称,太平人寿银保业务增长得益于其推出的保底5年期分红产品“稳得赢”。太平官网关于“稳得赢”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的相关资料显示,该产品投保年龄要求30天至50岁,保险期间为5年。客户一次性交费10000元,5年即可满期全额返还;根据投保年龄不同,最低保证领取的金额不同,其中下限为11240元。
此外,银行系险企也并未在“开门红”上形成步调一致。主要的银行系险企中,工银安盛2013年“头五”的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8成,建信人寿则增长4成,农银人寿亦增长1成。
大量保费或现1月20日后
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说,今年开年的头5天内,各大寿险公司银保业务保费同比大幅下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包括监管、银保产品自身、外围不利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各地保监局加大了对银保市场的规范力度。2010年代表银保新规的银监会90号文出台以来,银保市场越来越规范,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多地保监局都出台了相关举措。2013年后,又陆续有四川、青海等地的保监局也出台多项措施,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加强综合治理银邮渠道销售误导工作。
据了解,仅在去年12月,就陆续有北京、广西、甘肃在内的保监局出台规范银保市场的举措。北京保监局和北京银监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网点营业场所张贴《投保提示》、对重点内容(如投连险的风险、犹豫期权利等)提示消费者、规范宣传内容、规范回访内容、规范销售人员行为及资质管理等。
广西保监局、银监局则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广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1+1”模式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13年开始,银行等网点在一定时期内只能代理销售一家人身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
除监管层面加强规范的影响外,有权威电视媒体年底以来对寿险公司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理财陷阱”进行了节目报道,也是造成寿险公司银保业务下降的原因之一,据记者了解,该节目播出后,部分地区的寿险公司银保渠道一直处在安抚客户的阶段,业务并未实质性启动,由此影响了2013开年总体银保业绩。
一般情况下,“开门红”产品多以短期分红型产品为主,多以提高返还比例、附加消费型附加险或附加万能账户等作为卖点。但产品设计总体仍无新意,尤其是银保产品,很难出现具有强竞争力的情况。
此外,由于今年春节假日迟于去年,各机构预计大量保费将集中在1月20日之后出现。而其他公司推出短期万能型产品等激进型产品,也对几大公司银保业务形成冲击。
《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也了解到,面对上述的严峻形势后,部分公司已采取应对措施,加大业务支持力度。其制定的措施包括继续营造“开门红”竞赛氛围,提升各层级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网点培训,争取渠道的理解和支持等。此外,每日业务跟踪、分片区督导、周电话会议等的安排,也表明银保业务开展情况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受到寿险公司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