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银保高额提成为销售误导埋雷 5成客户曾吃过苦头

2013年01月16日 17:04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在财经新闻领域,有一位几乎常年不曾缺席、频繁占据版面的“座上客”,那就是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误导新闻。近日,有统计数据公布显示,竟有5成客户曾遭此“暗算”,为何会如此惊人?经《投资快报》记者多方采访调查发现,销售畸形高提成、监管存在盲区、消费者维权取证困难等因素错综复杂。

    打酱油的钱常常买了醋 5成客户曾遭受销售误导

    银行误导销售频频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权威研究机构银率网近日发布的“2012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48.18%受访者表示2012年在银行经历过误导,这一数据可谓直线上升,涨幅惊人,2010年为31.57%,2011年为24.79%(该数据已不算低,并在当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一种普遍的投诉现象是,客户在银行买到的有时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常常陷入“打酱油的钱买了醋”的尴尬,将银行代销的产品当银行自家产品销售仍然是最频繁误导情况,这类情况集中发生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误导的形式也与往年有所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误导虽有所下降,但是办理存款等基础业务的误导率却大幅上升。

    此外,在销售银行代销产品的过程中,发生误导的现象更为严重,例如银行客户经理在销售保险、基金、信托、私募等产品时对客户误导十分严重。

    十余风险只提一项预期收益反复提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投诉客户均表示,在其购买理财产品时候,银行销售人员大都是一再强调产品的收益率会有多高,很少主动提及产品的风险有哪些、有多严,而这种现象在银行营业网点也得到了印证。记者走访了越秀区、天河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发现,银行营业大厅内大都布置有关于近期销售理财产品的展牌,但这些宣传展板上,几乎无一例外的只强调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并非实际收益率),而不揭示产品风险等级。当记者询问相关话题时候,某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是避重就轻的介绍,我们主要有养老型保险和健康型保险业务,是没有风险的。甚至在其产品说明书上,不乏让人“动心”的推介,比如产品特点一栏写着:日日计息、月月复利、年年领取、越领越多。

    另一家银行网点宣传的一款资产组合投资产品,认购金额为100万,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50%。当记者咨询产品风险时,该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只有流动性风险。何为流动性风险,市民李小姐表示银行不作进一步解释,自己也不清楚,若是买它,肯定是稀里糊涂的。所谓流动性风险,即产品在投资期内无法赎回。后来记者以客户咨询身份,一再要求下,得到了一份该产品的说明书,不看不知,一看还真有点“恍然有悟”: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产品不成立风险、提前终止风险、交易对手管理风险、兑付延期风险、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风险,说明书中罗列了多达十数种产品风险!“若是第一时间看到并了解了这些风险,我会慎重考虑买不买,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买下理财产品。”自称2009年曾被销售误导过的广州市民李小姐如是说。

    推介理财产品,银行为何如此不遗余力?

    卖银保提成比例高比卖信托产品高出20倍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

    近年来,保险、信托、集合类产品、基金等都是银行代售产品,存款被忽悠成保险、捆绑式销售理财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何银行工作人员推销起来不遗余力?据一位某商业银行的离职人员透露,银行工作人员之所以大力推销保险产品,是因为保险的返点最高。据其介绍,保险公司一般给销售人员的返点达到销售额的三成。但自从保险销售人员进驻银行卖保险被禁止后,不少保险销售人员拉拢银行工作人员,分摊销售额的返点,20%给银行工作人员,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自己拿10%,即若卖出1万块银保产品,就可顺顺当当的拿到2000块,在大部分银行一线工作人员眼里,若是长年累月做下来这绝对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外快”。

    当然,其他产品也有提成,但根据产品销售的难易程度,提成也各不相同,如信托等产品,提成千分之一,销售100万则得1万元(信托产品投资门槛较高),提成比例仅为卖保险产品的二十分之一,客户群也远远没银保产品那么广泛。

    此外,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基层的绩效薪酬体系也是“逼良为娼”的一个原因,银行一线工作人员的薪酬一般没以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的方式组成,假如一个理财经理年薪10万,那么6成以上、甚至更多的收入都是由其销售额决定,再者当银行要求主推某一类产品时,就会将一个支行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销售任务摊派给理财经理,部分理财经理迫于销售压力以及高比例提成的诱惑,便会极力推荐,根本不会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前面马克思在《资本论》所述的类似场景就可能纷纷“上演”了。

    监管盲区,霸王式条款不时隐现

    近日,有读者张女士向《投资快报》反映,投诉某国有银行竟公然以“内部规定”为由,向其捆绑式销售金额达30万元的理财产品,否则就拒绝受理其所申请的办卡业务。

    14日,张女士投诉表示,不久前她和丈夫刘先生前往某国有大银行申请办理多币种信用卡,当时所有资料填写完整、手续办完,并经咨询申办符合要求,岂知当结果出来时却让人出乎意料之外,一是身为企业老板、另有某商业银行白金信用卡的刘先生被拒了,已有两家银行金卡的张女士也是获得一张额度只有2000人民币的申办卡;二是银行方另表示内部规定若想办成,就得购买其30万元的理财产品。

    张女士较为气愤的指出,“我们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一直很好。银行说不出为何拒绝,却以内部规定为要求需购买我们并不需要的30万理财产品。霸王条款!我们天朝还有比这家银行更流氓的么?”

    其他因素,取证困难

    记者认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种种乱象与行业监管中出现的盲区,有很大关系由于消费者本身不具备专业的金融理财知识,销售人员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极有可能故意隐藏信息或不充分披露信息,加上客户购买相应产品时出于对国有银行的信任,极易产生误导在产生纠纷后,由于取证困难消费者维权很难成功。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这种理财产品销售误导的行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加大投资者的风险教育,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信息,来弥合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巨大落差;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从业人员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制度上堵塞误导销售的土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维护。(投资快报)

    

(责任编辑:慕玲玲)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