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首次以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身份莅临香港,在2013亚洲金融论坛互动环节上表示,原则上所有符合规范的机构投资者都能参与到QFII和RQFII的推广当中,QFII和RQFII占整个市场的比例在1.5%~6%,他希望在现有基础上能够乘以9或10。实际上,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加快了QFII的审批速度,这或许意味着中央高层对“热钱”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关键性转变”。
我们过去被“热钱”吓坏了。的确,从历次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热钱”的身影,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热钱”扮演的角色让人记忆犹新,更何况,它们大规模攻击港币的时候,“热钱”的厉害让我们看了个真真切切。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金融界开始妖化“热钱”,把它看得神乎其神,危害巨大。
“热钱”是不是很厉害?是!这一点毫无疑问。因为,“热钱”确有耐心潜伏、突如其来、来去无踪、见缝插针的本事,也确实有引导方向、呼风唤雨、速战速决的能力。所以,不仅是弱小的国家,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只要是非美货币国家(同为弱势货币国家)都对“热钱”深恶痛绝。比如,金融危机过程中,欧元区对“热钱”的攻击就十分头疼,多次出台临时性政策予以管制,甚至强硬地对一群攻击性极强的对冲基金实施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
也正因如此,中国过去许多年排斥所有的“热钱”。但是,就像“倒洗澡水一同倒掉了盆里的孩子”,这样的排斥政策显然也排斥掉了“优质热钱”。
“热钱”还分优质、劣质吗?当然。“热钱”投资具有不同的偏好。比如,有专门从事房地产投资的“热钱”,2003年之后,这类“热钱”是流入中国最多的“热钱”;再比如,有专门喜欢投资股票的“热钱”,这类“热钱”在中国的资本项下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但这类“热钱”的热度实际并不高,它们的投资耐心往往比国内投资者高多了,并不十分贪婪与短线的炒作;另外,还有专门投资于艺术品、专门投资于债券市场、专门投资于货币市场、贵金属市场、农产品市场等等,不胜枚举。专门寻找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漏洞,极具攻击性的“热钱”当然也有很多,但那也是专门一类。
当然,各类“热钱”都有各自偏好,所以我们可以趋利避害,有选择地加大优质或合格投资者的通行,引入这部分资本,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分享中国发展的收益。这是我们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过去强调过许多次,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一个重大的机会,那就是国际资本的青睐。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样的资本,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过去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机会,而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大加推力;同时由于错误的货币政策,反而将十分稀缺的实业资本逼向国外,而且使中国根本没有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中国必须学会抓住资本的机会,这是我们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利益所在。而且,中国是以制造业为本的经济体,更需要大量股权投资偏好的资本,而完全不同于美国等金融业十分发达的国家那样,可以通过债券极其衍生品发展国家经济。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每次金融危机,对冲基金一般属于导火索,而其他资本就是炸药包。所以,引进流动性较强的资本,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们的政策不可以出错,出了错也必须及时修正,否则导火索会借助大量的炸药倍增威力。(来源:新浪作者为CCTV证券资讯执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