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内外形势综合判断,2013年,通货膨胀将是中国经济挥之难去的阴影,稳增长与抑通胀将是两难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2012年12月12日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此举无疑会推高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大宗商品价格。在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能源和资源进口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最终将以输入型通货膨胀形式传导至国内。美元贬值同时催生了热钱,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这部分热钱流到哪个领域都将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的适度增加。照此推断,2013年信贷规模将会超过2012年的水准。2012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已高达7.72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将创史上第二高值,仅次于2009年9.59万亿元的规模,高于2010年、2011年7.9万亿元和7.47万亿元的水平。2009年和2010年大规模的贷款引发了农产品和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上涨。2013年稳健货币政策将造成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还是全面通胀尚未可知,但物价上涨是毫无疑问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增速平均达到7%才能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宽松的货币供给支持,根据以往经验,过高的投资增速和货币供给往往引发通货膨胀。而持续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推高商品和服务价格。
城镇化将是通货膨胀的另一间接推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家用电器、住房、高等教育、汽车都曾充当过扩大内需的抓手,当消费这些产品成为常态时,难以继续挖掘其潜力,而城镇化由于涉及投资、消费、土地、就业等诸多领域,完全可以充当扩大内需的主力。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住房需求必将产生农村征地需求,而征地标准的提高又将推高商品房价格。在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中,巨额的投资和消费将潜移默化地带动物价水平整体走高。
居民的理性预期也将在一定程度助长通货膨胀。今日居民之理财意识已非昔日可比,前几次通货膨胀的洗礼提高了他们的资产保值增值意识,居民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他们将货币资产转换为投资品,当这一个体行为蔓延成为群体行为时,投资品价格上涨难以避免,尤以黄金和房产为甚。
(来源:经参网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经济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