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央行断奶试探市场压力 商业银行裸泳者浮现

2013年06月25日 08:30   来源:金融投资报   

    “620钱荒”已经不再单纯是银行间的事情了,它牵扯到整个市场资金面和金融行业上下游业务能否顺利发展等诸多问题。24日A股暴跌5.3%的惨剧,让更多的投资人士为这场“钱荒”买了单;反过来,政策“管”与“不管”、“救”与“不救”变成了更多人的期待……

    ■高端观察

    “钱荒”仅是局部央行无意出手

    本报记者罗辑

     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涨578个基点达到13.44%,创下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几乎全部上调,让理财分羹银行间市场。一时间市场陷入恐慌,“钱荒”二次乍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各种观点、解读此起彼伏。

    “钱荒”究竟有多严重?央行为何还不出手?是意有所指还是时候未到?什么时候央行会有所举动?《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了一位接近央行的知名金融观察家,他表示目前资金总量并没有紧张,7月可能就会恢复常态。

    钱荒被夸大仅是局部性紧张

    “‘钱荒’这个词用来描述近期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情况,是被夸大了,”上述金融观察家告诉记者,“目前资金总量并未出现过度紧张,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此次提到的资金紧张,实际上只存在于一些局部市场,如汇率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

    而上述局部性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常态,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其资金紧张的压力,并没有达到真正要用到“钱荒”这个字眼的地步,“每个月度、季度、年中、年终,银行间市场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压力,而目前正面临半年末这个重要时点。对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考核、交易账户不可混合使用、规范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杆杠等措施集中起来,才出现了目前的资金紧张情况。”该观察家提到,“这并非央行收紧银根,实际上央行仍然采用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资金紧张并不能简单地表述为‘钱荒’”。

    正是由于这一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半年度业绩考核、对理财产品管理加强、对外汇存贷比进行规范等,除了上述资金紧张的市场有所不同外,不同银行的资金压力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该观察家表示:“按照体量不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小行由于财务、存款距离大型商业银行都有较大差距,其承受的资金压力将更大。例如,小行存贷比一般较高,其出现较高支付性风险的可能也较大。”

    危机未出现央行出手无必要

    与此次“钱荒”的说法同时提出的还有各种与之而来的解读。在认定“钱荒”严重的情况下,多位金融行业研究员、分析师均提到了央行采取的态度。而这一立场又被解读为一场制造做出来的“压力测试”,目前的局面,是央行和上层有意而为之,意在警示金融机构的加杠杆行为,警示其主动去表外杠杆,收缩影子银行。”

    对于上述观点,这位观察家表示,“人民银行实际上一直在密切地监测中,如果出现危机,其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有所举措。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全面的流动性紧张,央行没有必要对市场做些什么。”由于接近央行管理层,这位观察家以其了解到的情况表示市场对于央行的举动解读过度、并不准确,“20亿元的央票对于市场来说无关痛痒,并未收紧流动性。实际上,央行依然采取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收紧也不放松。”

    而市场猜测的“压力测试”,倒逼银行规范理财产品、同业代付、同业买入等加杠杆的表外业务。该观察家表示,“这也是一种过度的解读。虽然影子银行这两年发展较快,但3月25日银监会8号文已经对其进行了规范。实际上,管理层认为影子银行有存在的必要,只是需要规范。”

    ■连线专家

    让流动性到该去的地方

    本报记者杨成万

    在目前资金市场利率高企,各银行齐呼“缺钱”的情况下,管理层“一反常态”的态度,用意何在?调控效果又将如何?怎样从制度方面避免“钱荒”?对此,《金融投资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高层“用心良苦”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说,今年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并不比往年少,4月M2(广义货币)同比增长了16.3%,到了5月份,其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达15.8%,均高于“两会”确定的13%的增长幅度,只是未能做到“钱尽其用”。

    那么,如此多的钱流到哪里去?汤敏分析认为,主要流到了“钱炒钱”、“钱生钱”的地方去了,如大量的存款变成了银行理财产品,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比银行存款高;又如民间借贷由于收益水平更高,使部分对其风险程度认识不足者,转而将存款通过中介机构放贷。“目前出现的‘钱荒’现象并不表明货币政策已经收紧,而只能说明钱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汤敏说,现在央行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就是倒逼银行、企业,让钱回归正道,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

    汤敏告诉记者,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专门研究金融改革问题,提出多条富有前瞻性、突破性的举措。从大思路看,是要稳步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通过盘活存量货币来支持经济转型与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防范金融风险。“这其实就是监管层的意图之所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目前市场对流动性紧张的现象有误读之嫌。他的理由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确定的货币政策都在2012年已有的“稳健”基础上,增加了“针对性、灵活性、适时、适度、微调、预调”等内容,而目前央行对货币市场采取的措施正是对上述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换句话讲,这也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依靠超发货币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一传统模式的修正,希望通过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连平认为。

    效果仍有待观察

    有人说,央行在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飙升时期没有向市场“放水”,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收紧,目前出现的“钱荒”现象会持续到下半年。但连平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年货币政策不会收紧,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偏紧的状况,7月初以后会有所缓解。因为目前我国的首要任务仍是稳增长。“但这绝不是说,央行重新回到老路上去,成为加班加点印刷钞票的机器,而是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货币投放计划执行。”

    对于央行是否动用货币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的问题,连平认为,未来不排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但央行会更多地以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个最主要工具。“因为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法比较灵活,效率更高,特别是在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增大,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需要采用灵活的货币调节工具。”

    连平说,如果利率真正市场化后,现在不是降息,而是加息的时候了。道理很简单,信贷资源稀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明显上升,必定会在融出资金的时候把成本添加进去。

    建议“顶层设计”

    “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机制让钱用到该用的地方,那么,监管层的上述目的能否达到还有待观察,这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汤敏建议关注以下三大问题对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存在潜在的风险,必须严防死守。其一,地方债问题。现在全国地方债达到10多万亿元人民币,这两年还在不断增长,会否对金融领域带来大的冲击,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二是影子银行问题;三是楼市泡沫问题。“要学习‘大禹治水’的经验,一边堵,一边疏,光堵不疏是不行的,要想办法让钱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中去。”汤敏建议突破包括民营银行准入门槛;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公司等。

    连平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鉴于当前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相对平稳、下半年消费价格有上涨压力、资本流入压力明显减弱并可能有流出压力等因素,存贷款基准利率宜保持基本稳定。应当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局面,使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回到一季度的状态。“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严重偏高,将其下调至一个更加合理的水平,让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自身流动性,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能是更加合适且有效率的方式。”连平说,在降准难以成行的情况下,央行不妨利用短期流动性工具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银行对策

    商业银行:自救是最好出路

    本报记者林珂罗辑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遭遇的此次前所未有的“钱荒”危机,央行如此铁心断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间市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会对发行规模较大的股份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压力,换言之,可以看作是央行在试探市场压力。央行此举也是在警告部分银行,在随后的经营中一要注意“影子银行”业务的占比,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融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央行出手解决困境。

    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最大

    同业市场利率维持高位较长时间会使流动性预期进一步紊乱,可能导致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力度较大,资金链断裂。中金公司分析师黄洁表示,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会减少信托、票据等融资方式的资金供给。如果市场主体预期紊乱,业务模式调整短期内以激烈方式进行,可能会使得企业资金链条受到较大冲击,从而带来资产质量风险。

    对市场而言,短期利率飙升将导致资产价格承压,对各市场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理财、信托、债券、股票。有分析认为,平均有20%到30%的存款被置入理财产品,特别是中等规模银行会随着流动性紧张的加剧陷入最大的困境。发行新的产品以及从银行间市场进行拆借是最常见的,为到期产品进行融资。

    有关数据显示,5月份,共有96家银行发行了3305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较4月减少2家,发行数量环比增加18.80%。

    其中,兴业银行发行了311款,发行数量排名第一;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发行了249款、166款、158款、149款,分列第二至第五。发行数量超过百款的银行还有广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这10家银行的产品发行数量共计1665款,市场占比达到50%。

    发行数量排名前20位的银行共发行了2385款产品,市场占比72.16%,环比上升2.82个百分点,发行集中度出现上涨。“发行理财产品越多的银行,此番事件造成的影响会相对较大。”上海某私募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模较大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比较多。但是从影响来看,发行理财产品占收入比例较大的银行影响更大。相比之下,部分股份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但在没有具体数据支撑前,还不好说到底哪一家得到的影响最大。”

    上述私募人士还表示:“银行股集体下跌,特别是商业银行暴跌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此次钱荒对各类银行的影响有所不同。”二级市场上,除国有五大行外,其余11只上市商业银行股纷纷跌幅超过5%,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均出现跌停。

    此外,6月底前中国商业银行将有1.5万亿元理财产品到期。如果理财产品期限错配极为严重,一旦资金面紧张,回旋余地就很小。从银行间市场通过同业拆借筹集资金,几乎成为唯一选择,而拆借来的资金利率极高,对相关银行盈利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拖累。

    提高吸储能力缓解压力

    央行罕见地“不放水”表明其对影子银行的惩罚性态度,令此次流动性危机或一时难以化解。在“钱荒”愈演愈烈的背后,银行更多是将希望寄托在央行身上。此前,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呼吁央行降准降息。有分析认为,虽然存在政策利率下调空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央行继续坚持不放松的态度,很可能在短期之内不会将降息、降准。中国货币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个别银行之所以出现融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在银行间市场拆借短期资金,而且放贷规模超出了监管机构的限制。银行业应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融资问题,而不是指望央行来提供流动性。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现在央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和中央保持一致——盘活存量。所谓盘活存量,就是说要把过去发的钱用好。所以基本的思路是强迫金融降杠杆。过去金融机构一直加杠杆,从央行手里低息借钱拼命去买债,资金紧张了就寄望央行出手平抑,导致杠杆越来越高,一旦出现风险就希望央行来弥补。孩子大了不能老靠父母,这轮资金紧张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演习,看看金融机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自救。

    对于银行如何自救,市场人士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黄洁认为,央行通过货币条件的变化已经清晰传达了政策意图,这场波动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商业银行必须放缓利用短期同业资金开展准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业务模式的调整是采用有序方式还是无序方式进行决定了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吸收更多资金成为分析师的共识,湘财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许荣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将杠杆降低下来,即将负债降下来,不需要背负太高的同业负债;二是提高吸储能力,缓解流动性的压力。但这也将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的成本。”

    ■资金现状

    利率虽回落仍有“余震”

    本报记者舒娅疆实习记者陈思源

     6月24日国内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各品种利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统计,6月24日银行间拆借隔夜利率为6.4890%,比起6月20日所达到的高峰已下降一半左右,而7天、14天、1月利率则分别降为7.3110%、7.0890%和7.3550%,比起早前均有回落。

    湘财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罗文波认为,即使银行间拆借利率普遍下降,市场对此仍不能掉以轻心。“shi-bor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利率品种集中偿付期已经过去,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央行可能暗地里有做短期操作从而缓解资金面压力,资金利率的回落是阶段性的。历年来,国内银行在六月时的资金面一直都比较紧,总体上看,银行间拆借利率在本月最后一周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到七月中旬前可能才会下降。”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