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各方专家热评本周利率市场大事件

2013年06月21日 14: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市场预期的货币宽松未至,等来的却是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飙升至历史新高,受此影响国内股市20日再次大幅下挫,上证指数年内首次跌破2100点。此外,在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高达104万亿元的情况下,结构性“钱荒”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汇总各方专家言论,分析评论其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央行”逆势而为”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央行有各种手段可以去平抑市场资金价格,央行选择地量发行央票,这表明了一种态度,即对商业银行过去实行的,将短期资金杠杆化变成长期资金的配置方案相当不满,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敞口。而从年初至今的信贷投放节奏看,还是符合央行年初的制定目标,因此,央行“逆势而为”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华富嘉洛副总裁蔡荣辉:热钱借利空大幅做空香港市场迹象明显

    伯南克退市论,中国政府为向市场提供资金流动性、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已进入衰退多重利空重挫港股,恒指单月跌超3000点。但做空动能已经释放,现价有支撑,短线波幅介乎19500至21000点。此外,数据显示显示,热钱正持续大举入港。资金一旦进入香港股市,不是做多就是做空,但从市场表现来看,热钱借利空大幅做空香港市场的迹象十分明显。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经济学家李志强:央行只是希望把流动性收一收

    中国没有一个市场化的将预期体现出来的平台,市场不知道央行的意图,央行不清楚市场的预期,这会导致预期的硬着陆。央行或许只是希望把流动性收一收,没想到让市场措手不及。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恐慌情绪造成市场利率高涨

    市场利率的高涨更多是因为恐慌情绪所致,有钱的银行不愿意借,颇为谨慎,而缺钱的银行则不计成本地去借。鲁政委认为,导致拆借利率罕见暴涨的原因在于,此前许多银行预计央行会为了刺激经济而快速放松货币政策,因此在业务操作时较为冲动,而目前来看政策立场将保持中性,部分银行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央行只是试探资金面是否真的紧张

    央行完全有能力、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去缓解这种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不管是逆回购也好,还是降准也好,都有足够空间。现在央行比较谨慎可能是在试探这一轮资金紧张是季末各银行抢资金的暂时性现象,还是真的资金面紧张。他认为,如果真的出现资金面紧张,央行应该会采取相应措施,外界不应有太多担心。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打破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

    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配套完善才能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打破当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放开垄断。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无论是从制度还是经验上都比十年前更加成熟,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让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利率市场化要由市场调节利率高低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百姓个人收益。通过更优质的服务争取企业和居民为其客户,符合国际惯例,是大趋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来可以朝着随行就市方向努力,即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利率的高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做好宏观调控的监管者角色,依法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监管市场。


(责任编辑:蒋柠潞)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