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保险资管入场大资管 产品流通框架初步形成

2013年06月21日 11:12   来源:人民网   

    资产管理方式转向产品化,以及保险资管产品流通框架的初步形成,最终让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拿到了“大资管”时代的入场券。

    对于保险资管机构而言,真正以资产管理机构的角色在“大资管”时代参与竞争,已非纸上谈兵的抱负和梦想。保险资管近一年在市场化道路上疾行,如今则将触及更深层次的产品流通体制变革。

    据《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目前作为保险资管产品流通基础的交易平台具体交易细节已经初具“清晰思路”。据本报记者了解,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日前已完成关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线注册发行、登记交易的准备工作,已初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线注册发行、登记交易条件。

    保险资管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作为保险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已成为监管层和业界共识。另据本报记者了解,针对注册登记、托管、交易的产品流通框架已初步形成,监管部门日前同意筹建保险资产管理协会,由其负责实施产品注册登记;指定一家或多家保险交易场所;组建集中统一的登记结算机构,实施电子化交易。

    统一的“大市场”

    一直以来,包括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在内都在积极筹建保险交易场所,其中,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于2010年9月获得保监会批文,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也于去年年末开始具体方案的研究。

    据本报记者了解,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保险资管产品在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流通的工作已正式进入推进阶段。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线发行交易系统开发基本完成,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已与大部分托管银行联网,多家保险机构远程上线模拟测试完成,为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线注册发行、登记交易做好了准备。

    保险资管产品流通机制的基本原则已在监管内部达成一致,即开放性、集中登记和竞争性。而保险资管产品要实现流通必须具备完整的注册登记、托管、交易流程等环节。据了解,产品注册登记或由待筹建的保险资产管理协会统一负责实施,以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保证真实性和权威性。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总经理丁化美表示:“好的产品对于活跃市场固然重要,但实现产品流通交易的重点还在于建立一个大市场,即统一的市场。而市场必然会实现分散向集中、区域向统一、隐秘向公开、线下向线上的四大方向的转变。市场越大,效应则越大。形成打通保险融资、投资"任督二脉"的市场意义深远。”

    他强调称:“对于产品比较单一、规模有限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来看,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尤为重要,分散市场,效应递减。而交易所的作用则在于激活市场需求和助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的良性循环。”

    何为“统一的大市场”?丁化美解释道,统一的大市场就是产品集中、投资者集中、信息披露集中、市场规则统一的市场。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可以在这里一次性选购所有的产品,而产品在这里最大化地向所有潜在投资者展示。

    对于金融产品而言,统一的大市场不是说场所有多大,而是对交易所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电子技术支持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能够满足各类合格主体参与,即包括交易主体、发行主体、投资主体等。而统一托管、统一市场、多主体参与亦将成为保险资管产品交易的发展趋势。这是一项金融基础工程,是国家金融体系设计的战略基础。

    最终形成的统一市场下的结构是“三统一,其余全放开”,即保监会对产品注册、登记、托管信息管理统一,对市场监管统一,对参与主体的资格审查统一。这“三统一”实际是由机构准入、产品及交易规则三个方面的审查来实现。另外,即在“三统一”之外全部放开。从而才能一步到位建立一个先进的市场。

    根据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方案来看,更多还是场内的注册、发行和交易,本质上还是私募交易的范畴。交易所相当于信息集散地、产品集散地及投资者的集散地。

    债权计划或先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对保险资管产品有兴趣的机构以银行、基金和小保险公司为主。以小保险公司为例,它们迫切需要参与认购,即使一开始收益率稍低也不影响,而主要是为了参与到因规模限制、目前渠道无法进入的投资领域。”

    在现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中,可实现场内发行交易的主要是保险业特有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据本报记者从多位保险资管人士处获悉,除债权投资计划外,不动产计划、项目支持计划亦适合在交易所交易。

    对此,安邦资管相关人士表示:“从可行的角度考虑,债权投资计划可能会是首要选择的可流通标的,毕竟其更像公开发行的债券,产品形态也更标准化。但上交易平台本身意义并不显著,关键是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上市产品的流动性。”

    同时,上述安邦资管人士亦指出:“如债权投资计划或项目支持计划可以上市,并有相应的融资配套措施,就能提升产品的流动性。产品流动性的提升,可以提高产品的投资价值,扩大产品受众范围,对产品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好事,可以降低发行难度,简化发行流程,同时产品流动性提升也可以降低发行人成本,对该类业务发展而言,也是一个正向的反馈,产生良性循环。”

    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仅前3个月已注册债权计划项目就达到18项,合计金额达到412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7年~2012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发起52项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累计备案发起金额1937亿元。

    一位大型险企资管人士表示:“去年开始资管公司就对债权计划异常重视。债权计划改为注册备案制后,更有井喷效应。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缺乏流动性,没有有效的渠道可供险企转让。”

    事实上,保监会去年已发布实施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中就明确指出,债权投资计划的受益凭证应当在保监会认可的机构登记和存管,并在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发行、交易和流通。

    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曾于瑾也曾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债权计划的改革措施,由审批制度改为注册制度,包括将来考虑债权计划的流通转让问题,都是不变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据一位中小保险资管公司部门负责人分析,债权计划规模相对比较大,又不能切割,收益率固定。即使能通过信托来合作,最短也要两年至三年期,所以透过交易所活化是较佳选择。

    上海一家保险资管部门负责人则称:“债权计划可交易能提供流动性,也提供了一种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化资产的可能方式,以后甚至可以进行质押融资。”与此同时,他强调:“具备流动性之后,原先的流动性溢价会下降,随之收益也会下降。此外,上市交易后的估值问题可能会带来的资产价值波动的弊端亦需关注。”

    此外,类似于债券在交易所上市,至今其流动性也不如银行间市场好。之所以交易所债券对个别机构或账户具有一定投资价值,主要是因为交易所提供了一种更为便利的融资方式。

    同时,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为基础开发的资管产品亦可能成为交易标的。据悉,监管机构也在考虑资产支持计划的标准化问题。

    保险资管产品创新起步

    纵观险资运用渠道的开放,是沿着存款-债券-基金-股票-基础设施和不动产-衍生产品的路径发展的,是由基础工具向复杂工具的扩容。

    保险资管产品的扩容也是遵循由基础向复杂的路径。在产品发展的进程中,目前证券化产品、委托投资与资管产品之间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值得关注和探讨。

    今年2月17日,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及“一对多”集合产品,这也为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第三方资金业务带来希望。

    同时,保险资管产品实现扩容。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太平资产三家公司申请发行的5只股票型、债券型、基金型产品,已获保监会备案。

    据上述安邦资管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保监会发布资产管理产品办法时,同时批复了4至5只产品。泰康资产早在几年前就发行过相对比较成熟的可供其他金融机构投资的产品,该产品目前仍在运作。新办法出台后,其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该项业务上均做了相应准备,在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等方面也有所创新。”

    同时,他还指出:“在基础资产方面,保险资管产品投资范围亦包括了债权计划和项目支持计划品种,这也是其他公募产品所不具备的特点。”

    从形态来说,市场同类的产品包括公募的基金、券商资管计划、私募等,因此,保险资管产品只是定义为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管理的理财类产品。对比保险资管公司与上述同类产品的差异,则集中表现在由于保险资管公司在固定收益领域特有的投资理念与公募基金等有所差异,其产品收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险资投资新政之后,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风起云涌。创新债权计划交易结构、尝新非标准化的资产支持计划、创新保信合作“定制”信托产品等纷纷出现。

    而针对保险资管做证券化产品,上述安邦资管人士还表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证券化产品,尤其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说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毕竟保险作为市场最大的买方,相对于券商,在与银行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博弈或议价能力,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相对较高,对于保险资金配置有一定积极意义。”

    “同时,如果证券化产品作为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标的,也可以提升组合的收益性和稳定性,两类业务如果能协同发展,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也是一个较好的第三方业务发展策略。当然,目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还面临一定的监管不确定性,需要尝试。”(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