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3个多月仅成交8亿多 证金公司酝酿转融券“松绑”

2013年06月18日 11:06   来源:容维投资   陈岩

  一直“小火慢炖”的转融券,有望迎来转机。

  5月3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透露,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证金公司)正在考虑扩大转融券业务的试点公司范围,以及扩大转融券标的证券范围。南京一位从事融资融券投资的私募人士向《金证券》记者指出,“从长期看,转融券的制约将逐步放开,应该像融资融券一样,500只操作标的,期限上没有限制。”

  三个多月成交8亿多

  “转融券,就是证券公司自己的股票不足,向证金公司借来股票后,再转借给自己的客户,当一回二道贩子。”上海一位券商信用交易部负责人张军(化名)告诉《金证券》记者,在转融通推出之前,证券公司大多是钱够用,但股票不足,经常有客户发现卖空的机会后融不到股票。

  转融券推出后,这个困局有望解开。2月28日,证金公司正式推出转融券业务试点,首批11家证券公司入选,转融券标的证券为90只股票。

  但《金证券》记者注意到,过去三个多月中,转融券成交数量有限。证金公司统计显示,2月-5月,公司转融券交易金额分别为0.09亿元、1.55亿元、0.42亿元和6.45亿元,累计交易金额共8.51亿元。

  张军分析称,证金公司对转融券设置了诸多障碍,因此短期难以形成规模。比如数量上只有90只大盘股,期限上只有3天、7天、14天、28天和182天五个固定期限档次。“证券公司借股票时,不仅可供选择的品种有限,而且还要判断股票下跌的时间和幅度,否则转融券卖出后发现股票上涨,想提前归还都不行。”

  转融券需求激增

  张军直言,“全流通后解禁股巨大的潜在抛压,加上IPO开闸等消息,目前市场上融券机会相对更多。”证金公司最新统计显示,6月14日转融券余额为8.04亿元,和5月底数据相比增长了25%。5月31日,转融券余额为6.45亿元,仅占当天市场融券余额的18%。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近期转融券交易活跃。就在6月13日当天,证金公司融入民生银行182天期10万股,并在当天全额融出。此前,证金公司曾在6月3日融入28天期民生银行50万股,并在6月4日融入3天期100万股,6月6日融入14天期100万,均在当天全额融出。

  过去两周中,万科A、海通证券等大盘蓝筹股也多次出现此类交易。例如,海通证券就在6月5日出现了182天期多达2000万股的证金公司当日流转交易。

  “证金公司借到股票当天就转手给证券公司,这种情况应该是证券公司提前提出融券需求。首批试点的11家券商规模都比较大,对大盘蓝筹股配置也相对充足。他们向证金公司借股票,说明客户需求大幅增加,券商自有券源已出现缺口。”张军表示。

  酝酿扩容“松绑”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也开始加入转融券队伍,融券供给量增加。

  辽宁成大6月7日公告称,拟将所持广发证券不超过总股本10%的股份出借给证金公司,这也是A股首个高调出借证券的上市公司股东。“大股东出借股票,将极大地补充空头弹药,增加融券市场活跃度。”上述私募人士向《金证券》记者指出。

  但德邦证券投顾梁昱杰分析认为,短期内转融券还无法扮演空头“弹药库”的角色。持券大户如ETF基金、社保等机构由于托管账户不在券商体系,还无法进入转融券系统。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5月3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透露,基于各方的各种需求,证金公司正在考虑扩大转融券业务的试点公司范围,以及扩大转融券标的证券范围。对此,证金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转融券正在酝酿中,不方便透露更多细节。”

  “从长期看,转融券的制约将逐步放开,让它发挥做空作用。方向上应该是和融资融券一样,500只操作标的,期限上没有限制。”上述私募人士认为。据了解,投资者在做融资融券时,除了买卖股票的手续费,还有单独的年利息8.6%左右,按日计算,用几天收几天利息。

  □金证券记者 陈岩

  标签:券融小火张军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魏京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