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正反双方:投资心态玩收藏血本无归心慌慌?

2013年06月16日 07:20   来源:广州日报   

王肇民《红苹果》(水彩)

靳尚谊《陈曦肖像》(油画)

莫罗·华嘉意《漩涡图》(雕塑)

  文、图/记者江粤军

  人们购买艺术品,无外乎出于三种目的——投资、收藏或者消费。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导致其进入藏家手里并不是终结,而更可能是再循环的起点。因此,当下艺术品投资被抬高到尤为突出的位置。不过,有业界专家呼吁,社会应该倡导艺术品消费为主流,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乃至于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如果以投资心态玩收藏,很容易导致血本无归。对此,我们不妨来听听欧美业界人士和国内专家的看法。

  正方——

  艺术市场研究专家 赵孝萱:

  以收藏心态收获投资结果方为最佳状态

  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消费,其持有者在心态上是不同的。收藏和消费虽然同样出于兴趣和爱好,但收藏的对象通常要珍稀些,有点家传宝贝的意思,消费更加注重纯粹的精神愉悦;投资则是我买进一件作品,已经做好涨价时卖掉的打算,看重的是艺术品的价值。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比较畸形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关注点基本都在投资上。

  中国艺术品投资热为什么会出现?我想主要缘起于鉴宝节目的泛滥,其中的价格评估给了大众无限的诱惑空间,让人们恍然明白,家里的老东西原来是可以换钱的,于是最后只将其当成实物式钞票来看待。

  当然,每个人进入艺术品市场,都可以有自己的目的和想法。艺术品确实具备资产性的特质,可以保值、升值,有人对其只作如是观,我们也无权说他错。但是,如果只关心收益,靠其他商品也完全可以实现。譬如,今天买一批玉石搁着,甚至买一批水泥搁着,过几年也能往上涨。靠艺术品投资却可能是最难的一种方式。因为稍一走眼买到赝品,立刻就会血本无归;或者选错艺术家,买错作品,作品也会被打入“冷宫”,难以升值;就算货品对路,买的价钱太贵,也会被套牢。

  我常说,以收藏的心态去收获投资的结果,才是最佳状态。等到你老了,你的孩子惊讶地发现,家里有一件宝贝那么值钱,爸爸的眼光原来那么好,这才更有成就感。最悲催的则是倒过来——以投资的心态进入,最后却发现只能“收藏”。自己本来就对作品没感情,过了许多年作品的价格不升反跌,想卖出去又不甘心或没人接手,于是只好一直占着自家的“墙角”。就算买进卖出换来一堆钞票,到头来可能也会发现,手里攥着的钱终究买不回原来卖掉的那些作品。

  而且,一旦大部分买家都以投资为目的进入艺术品市场,关注的不是作品的审美特性、不是自己的精神触动,那就算所有人都在谈论艺术品,艺术也是一片荒芜。

  当下,很多中国人都热衷于买奢侈品、买名车、买游艇,我想,如果全民艺术品消费渴望也达到这样的热度,那么艺术品市场才是真正的繁荣。

  因此,如果买艺术品没有点金钱以外的灵性或精神需求,那真不必进入。

  华艺廊总经理 张向东:

  投资过热背离了艺术本性

  当前人们购买艺术品,主要都是奔着投资去的。艺术品具有投资功用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在种种投资类型中,艺术品的风险最小。问题是,投资过热就变成投机,这不仅会对市场造成危害,也会导致艺术品本身的文化属性被忽略、被荒废。因此,倡导艺术品消费观念,就是希望将大众的关注点拉回到艺术本身上来,在进入艺术品市场时不会过于急功近利。

  艺术品可以陶冶性情、愉悦心灵,甚至改变和促进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本质上讲,艺术品的文化价值跟音乐、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是相通的。但为何音乐、戏剧不会被当做投资对象?原因在于它们不是实体化的存在。而艺术品的物质形态,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投资渠道。当这一渠道被过分强调,凌驾于其根本属性之上时,就出现了艺术品投资的过热局面。这对文化的发展是有害的,也不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

  我们都清楚,艺术品的价格千差万别,百万级、千万级的艺术品,其收藏的功能会体现得更明显,投资的属性也自然包含其中。因此,国外的拍卖行主要服务于大藏家、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等财力雄厚的个人和机构。而普通大众每年用于艺术品消费的支出也占了收入的一定比例,他们买不了天价艺术品,但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到画廊或商店购买自己承担得起的艺术品或艺术衍生品、复制品,将自己的家居或办公室装点得更有品位。对他们而言,艺术品消费跟读书、听音乐会具有同等的地位。这体现了个人及社会较高的文化趣味、文化素养。

  有数据表明,中国人每年用于购买书籍的支出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在艺术品消费上,更难匹敌。或许,近几十年来我们强调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有所忽视,但作为对这一问题有所觉醒的个体,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并努力推动整个社会向这一方向改进。艺术品经营机构,也应该更切实地考虑如何在艺术本体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譬如有的画廊商业气息可能更浓一些,有的画廊则更坚守自己的文化主张和艺术理念,在赚钱方面考虑得少一些。多一点有“主见”的画廊,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幸莫大焉。

  反方——

  第一信誉财富管理集团中国

  首席执行官 伍利群(Jack Westover):

  “大投资”能有大作为

  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获得较高收益,体现对冲效用,这毫无疑义。

  先讲一个艺术“大投资”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超级亿万富豪。而且,迄今为止他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首富。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他当年的财富是比尔·盖茨的十倍,可谓前无古人、尚无来者。而他的财产基本只传给了他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1913年,就是这位小洛克菲勒捐了一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0亿美元)建立起一个基金会。在该基金会的投资中,最突出的一项是建立了美国MOMA现代艺术馆,最初的馆藏,是洛克菲勒家族拿出来的八张油画和一张素描。到了今天,这个艺术馆则已拥有超过15万件的作品。后来,洛克菲勒基金会采用的种种创新的金融投资模式,影响了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目前,美国已经有八九千个类似的基金会,其中许多著名的基金会在艺术领域都大有作为。众所周知,艺术家通常都是比较清贫的,这些基金会的扶持、资助对艺术的繁荣功不可没。同时,这些基金会50年的艺术投资回报率,跟全球500强企业的股票回报率相差无几。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摩根大通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艺术收藏的企业。如今,摩根大通也已拥有超过3万件的艺术品。每一次洛克菲勒家族要进行财产分割,都会举行一场特别的抽签仪式再分配这些作品。可以说,艺术已经成为了这个未来多少代都不缺钱的家族的财富和精神象征。

  这样的案例和数据很激动人心,但从中也能解读出,艺术品投资不可能是短期的,如果单纯抱着谋利的念头,你可能等不到收益。艺术投资的作用,更多在于对冲。经济有循环,有阴晴圆缺,股票不可能永远往上涨,当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艺术品市场非常旺。就像这些年美国经济下滑,但艺术品拍卖的创造力非常高。

  当然,如果单看行情,那你的投资永远只能跟风。千万不可抱着快进快出的心理去进行艺术品投资,更不能光看行情,最重要的还是得遵从自己内心的艺术感觉。艺术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只有从自己欣赏的东西入手,才能做好投资。别人都看好的,除非你爱不释手,否则不要追。在艺术品投资上,眼光非常重要。中国艺术品已经炒得太热,有相当的泡沫了,同时中国艺术品的兑现只能在国内,走出国门,别人就不太认了。而这几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顶级的艺术品也卖不出太高的价钱,中国收藏家的目光其实可以转转向了。

  中立方——

  欧洲MAGI’900博物馆总经理

  瓦莱里奥:

  “附加”效应

  催生文艺复兴

  意大利近代艺术品市场兴盛的前三十年,艺术品未尝不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更多地被当成一种投资手段。即便到现在,欧洲也仍然有一些人购买艺术品,只是为了升值。

  如果你对艺术品没有很大的兴趣,只是单纯将其作为投资手段,那一定要找到值得信赖的机构和顾问,否则,很难买到好作品,赚钱的美梦恐怕会落空。

  其实,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传统而言,很多大资本家收藏艺术品和资助艺术家,本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其“附加”效应——由此而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最后却成为了西方历史上一段光辉灿烂的文明。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可谓是资本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艺术家自由思想的完美结晶。由此,艺术逐步引领了社会的美学风潮,渗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今天,意大利在设计、时尚、装饰等方面能够继续走在国际的前列,文艺复兴功莫大焉。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很多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逐渐发掘自身的欣赏力,慢慢转向了收藏。

  真正的收藏必须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才会下大力气研究艺术品,并发现有潜力的艺术家。像MAGI’900博物馆的创始人朱利奥·巴尔吉利尼先生,他从小就很喜欢艺术,在他看来,艺术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所在,因此,当他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对艺术品的收藏是完全不计成本和收益比例的投入了。他的心愿就是让他的博物馆成为传播文化的胜地,藏品不要变成静态的历史纪念品,只供自己欣赏。他所推崇的三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已获得国际公众的认可。这样的收藏,才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蒋诗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