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日前就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过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强化事后监管,使新股定价更多考虑二级市场因素,杜绝恶意圈钱。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利益调整,此次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单纯为融资者服务变为为投资者和融资者两者利益兼顾,并把保护市场的最弱势群体作为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确保投资者利益得到尊重。不过,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本轮改革重在剑指“三高”和遏制造假。市场所期待的降低上市门槛和调整发审程序等改革,受制于《证券法》等的硬性法律规定,在修法之前还无法实施。
目前,“三高”发行已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高股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不仅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造成巨量资金闲置,还助长了包装上市、造假上市风气,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一些发行人竭尽所能,通过各种手段让财务指标漂亮,使得A股公司往往“一年绩优、两年保平、三年亏损”。久而久之,新股发行过程成为社会财富的“金融掠夺”,成为少数机构和发行人在一级市场分享暴利、提前瓜分和透支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利益分配工具,而留给二级市场的只是一个价格虚高、价值背离的“泡沫”。
为了让新股发行杜绝恶意圈钱,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综合施策,直指要害:
一是在新股定价环节,一方面强化市场化改革,赋予发行人和承销机构自行协商确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约束,要求发行人更多考虑二级市场感受,如规定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如果发行定价过高,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破发的,上述人员要延长持股锁定期。同时,公司应当提出稳定股价的预案、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的持股意向及坚持意向。这些举措,显示出对减持行为的约束明显加强,未来高管减持也将与发行价挂钩。
二是挤干业绩水分。今年以来,证监会对IPO在审企业进行财务数据专项检查,截至5月底,高达269家企业撤单,其中不少是已经通过发审会审核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什么在IPO重启前夜纷纷撤单,主要原因或是财务指标不符合上市条件。在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中,“抽查”“调查”“稽查”等词语屡次出现,并将强化发行监管与稽查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严格监管,挤干业绩水分。
三是强化事后监管。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投资者并不怕企业正常的融资行为,但害怕万福生科这类造假变脸,对投资者带来伤害的企业。
中国股市多次曝出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等丑闻,因此投资者强烈希望在市场监管上再出重拳,对造假、变脸的企业说不。
此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提出,发行人申请材料中记载的信息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的,证监会将中止审核,并在12个月内不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推荐的发行申请。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暂停受理相关中介机构推荐的发行申请。这些监管措施无疑抬高了造假成本,使造假者就算暂时逃避监管,一旦被查出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当然,新股发行体制涉及面广,很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说,新股发行的问题无法只通过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来解决。有必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还提出“积极探索和鼓励企业以发行普通股之外的其他股权形式或以股债结合的方式融资”,此前证监会还放宽了企业赴境外上市的门槛,国务院近期也将扩大“新三板”试点纳入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可以说,只有深化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才能有效改变“千军万马过IPO独木桥”的困境。记者 申屠青南
标签: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发行人造假一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