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品反倾销案是中欧贸易摩擦第一大案。对于拿中国产品开刀,欧盟国家内部也看法不一,德国等许多国家持反对态度,但颇让人诧异的是,法国则积极支持。要知道,在4月底到访北京时,法国总统奥朗德还公开表示,法方感谢中方对欧洲和欧元的支持,并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短短一个月,法国即在言语和行动上南辕北辙,显现的是法国式经贸外交的圆滑。通过宣誓与中方的合作态度,法方在中国收获了大额订单。比如,在航空领域,空客公司又收获了60架飞机的订单;在核能方面,阿海砝集团和法电力公司与广东核电集团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奥朗德是笑着离开中国的,法国媒体说,他对中国之行“感到满意”,突出的一点是中方对法方的期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但对于中方的期待,法方给予了什么回应?
至少,在目前涉及270亿美元的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上,法国是强烈主张制裁的领衔国家,尾随其后的,还有意大利等国。如果中国输欧产品确实有违贸易规则,法国等国的主张自然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这些国家的动机未必这么简单。
通过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惩罚性关税,法国等国可借此保护有竞争关系的相关产业;此外,法国对华存在巨额逆差,法国也希望通过这种制裁,增加向华施压的筹码。除光伏案外,在对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产品“双反”调查背后,也有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影子。
这种做法带有极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这种行为也显然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相违背,更与奥朗德不久前访华的宣誓有重大出入。
但法国等国不以为然,就是因为在现实利益面前,违背承诺的代价可以忽略不计。
在过去十年中,法方频频从中国取得大额订单,有力地促进了中法关系发展。但也屡见不鲜的是,某些政客为了一些短期利益,常常口惠而实不至,有时甚至损害对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这从过去几年中法关系磕磕碰碰中也可见一斑。
这种两面三刀的外交策略,具体就表现在:需要中国时,美言相加,一片友好;拿到合同后,笑而归去,翻脸不认人。而对华挥舞大棒时,美其名曰“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实则行保护主义之实;并通过红白脸的谈判,意图迫使中方做出更多妥协。法国《回声报》就载文称,“欧盟委员会明白,只要有一把装满子弹的手枪放在桌上,与中国的谈判就容易得多。它对中国光伏和电信领域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暂时的,却足以迫使北京做出让步”。
对这种伎俩,中方亦可作出更富有智慧的回应。 (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