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理财:保险基金 消费:量需为出

2013年05月29日 08:21   来源:广州日报   

  三个不同收入家庭为宝宝理财——

  我家周周谈理财

  理财顾问团队: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

  陈敏娜、杨盛学

  证券业资深人士

  守成

  基金资深分析师

  齐妤

  文、表/记者井楠

  “六一”儿童节将至,我们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广州家庭,为他们量身定做宝宝的“理财礼物”。

  其实,无论经济收入是多是少,有关宝宝理财策略的共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每个家庭都需要为宝宝购买基本的医疗、意外保险,也需要提早为宝宝的教育金做准备;在消费方面,需要引导宝宝节约为本、量需为出。

  案例一:

  杨先生33岁,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司机,太太34岁,在百货商场当柜台经理,两人每年大约有11万~13万元的总收入,单位为他们购买了基本的保险。宝宝7岁,今年9月上小学。家庭目前拥有约26万元的流动资产,15万元是定期存款,5万元是银行理财产品,6万元是现金。全家住在海珠区一套价值180万元的小面积住宅中。

  案例二:

  陈先生36岁,是广州某事业单位的基层领导,年薪22万元;太太35岁,是另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年薪18万元。孩子6岁,明年上小学。家庭现在拥有流动资产39万元,其中19万元是深度被套的股票,10万元是偏股基金(轻度被套),剩余10万元基本是现金。家住海珠区一套价值近300万元的偏大面积住宅中。

  案例三:

  刘先生38岁,是广州某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太太33岁,在该企业担任经理职务。企业运营良好,年利润在200万~500万元。宝宝8岁,在读小学。全家住在番禺某大型楼盘的别墅里。家庭目前的流动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

  理财分析:

  眼下无论对哪个家庭来说,都适宜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来规避市场风险,应多买些偏债基金类型的产品。

  此外,单从“宝宝”理财来看,共同点大于差异,三个家庭首先不应有以下三大理财误区:

  1.家庭收入较多,宝宝就能赢在理财的起跑线上。

  以上三个家庭虽然收入悬殊,但三家都有固定房产与一定数量的流动资产,家长、宝宝年龄类似、身体健康,从理财角度来看,并不存在巨大差异,该买的保险、定投都需要买,不该多花的不必多花。

  2.家庭收入较高,不必太在意宝宝理财问题。

  富裕阶层普遍有一个误区,宝宝看病、读书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临时出钱搞掂,不必特意去为宝宝理财。实际上,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每个家庭的健康生活通则;钱再多,也需要合理规划。

  3.宝宝不需要单独理财。

  多数中国家长认为,不需要单独为宝宝理什么财,家长统一账户操作即可。其实,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为孩子买保险买基金还是建立教育储备金,都会单独账户、立项管理,将宝宝从小就当成单独的个体来对待与尊重。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消费建议:

  对于三位小朋友,严格管理其消费支出,应是必行举措。按照广州的生活水平,每位小朋友的月生活费用可设在1000~2000元的范围内,其中包括伙食费、服饰费与文具费、零花钱,教育费用则另行支出。其中,给宝宝的零花钱总额不能超过50元每月,并且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储蓄。

  对于孩子业余才艺的培养,各家庭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经济水平决定。但再富裕的家庭,该方面的月支出也不应超过3000元。

  杨先生可以鼓励宝宝多学乒乓球、羽毛球这类投入少又能锻炼身体的项目;陈先生夫妻都是文化人,则可从小鼓励孩子学诗歌创作、书法、古筝等文艺项目。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