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反思:谁放行了股市"李鬼"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反思:谁放行了股市"李鬼"

2013年05月26日 13:03   来源:新华网   

  如何卡住股市“利益之手”?

  近年来,监管层也频频祭出重拳打击违规。2002-2011年十年间,除郑百文、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遭受重罚外,通海高科、立立电子等因涉嫌欺诈直接倒在IPO最后一公里。

  2012年以来,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更加强调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今年初,监管层将审核阵地前移,启动了对拟IPO企业的财务专项核查,力求挤出财报水分,以遏制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目前已有200家拟上市企业被“吓退”,倒逼中介机构“回归本位”。

  如何让一些造假企业不再铤而走险?专家表示,唯有制度卡住它们背后的“利益之手”。

  首先,对涉案机构的追责和力度仍需加强。与万福生科的“从轻发落”类似,圈钱3亿元的绿大地,责任人被判400万元罚款后仅获缓刑,与上市获得的巨大利益极不相称。

  造假背后的“合谋者”——为其包装的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被严厉处罚,促使其勤勉尽责。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造假案中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的通过事务所合并或者个人跳槽,继续执业并有偿转让业务。

  其次,上市机制透明化、市场化改革也需加速。与中介机构相比,发审机构负责审核申报材料,拥有最终决定权。杨朝军认为,决定企业能否上市的生杀大权在发审委手中,应对财务真实性负责。胡汝银建议,发审过程可采取公开质询问答等做法,加强上市的透明度。

  第三,A股上市造假屡禁不绝背后,存在“上市就不会退市”的怪圈。上海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即使是造假曝光,责任人最多去坐牢,但公司的壳还可以转手赚几个亿。只要“壳资源”变成稀有品,造假上市的冲动就难以消失。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以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强化信用约束和程序约束,保护投资者权益。

  专家分析认为,遏制造假的根本在于强化监督机制——让造假主体及相关方倾家荡产、赔偿股民损失,让放行造假上市者承担责任,才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