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证监会:择机推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措施

2013年05月25日 06: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朱宝琛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4日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抓紧推进IPO配套改革措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待研究成熟时将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推出。他同时表示,IPO材料封卷只是审核过程中的一项正常程序,不代表特殊含义。而对中介机构的履职要求和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要求,不能因为不提交自查报告而有所减轻。

    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

    进展顺利

    对于正在进行的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新闻发言人称目前“进展顺利”。

    他介绍,检查以重点核查和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查阅内部原始资料,并部分外部取证,进行现场核实和论证,核查中介机构对主要风险点的落实情况,以此作为进一步评估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依据。

    “至4月底第一轮15家抽查企业的现场抽查工作已经结束,检查组向相关部门报送了检查报告和工作底稿。”新闻发言人透露,通过检查,发现部分中介机构存在履职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申报材料在真实完整呈现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抽查中发现河南天丰存在需进一步核实的情况,已经移交稽查部门立案调查。”新闻发言人介绍。

    他同时介绍,第一轮抽查后,证监会相关部门对抽查中发现的事项进行了归类汇总,抽查中发现的财务会计信息、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等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其中,中介机构存在严重执业质量问题的,将移送相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

    此外,新闻发言人透露,在总结第一轮15家抽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各小组于5月初开展对第二轮15家企业的抽查工作,目前各组现场检查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相关情况将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已有200家企业终止审查

    新闻发言人介绍,4月份以来,又有38家企业提交了终止审查申请,其中有32家是在3月31日未提交自查报告而申请终止的企业,加上至3月31日前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162家企业,自专项检查工作开展以来,目前共有200家企业终止审查。

    他同时介绍,根据相关规定,至3月31日仍未提交自查报告而申请中止审查的107家企业,其完成自查报告报送时间最迟为5月31日。至5月23日,已经有8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6月初,将进行第二批企业的抽查工作,将在这一段时间内提交自查报告的企业中抽取10家。至5月31日,既未提交自查报告,也未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证监会将启动专项复核程序,并将视复核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检查或稽查介入。

    至于3月31日后新申请的企业,是否需要提交自查报告,新闻发言人解释说,3月31日新递交的IPO申请,现在不需要递交自查报告,但是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应该全面严格按照首发各项规则要求,勤勉尽责,切实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对中介机构的履职要求,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要求,不能因为不提交自查报告而有所减轻。”新闻发言人说。

    专项检查效果初步显现

    新闻发言人指出,本次财务专项检查,目的在于推动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高诚信意识,真实客观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严格遵守首发各项规则要求。

    “本次专项检查的效果已开始初步显现。”新闻发言人说,在自查工作过程中,中介机构履职尽责意识明显增强,尽职调查的深度、广度大幅提高;调查手段更为具体有效,核查内容和程序更为细致,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加强。“结合自查和抽查,中介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完善了内控制度,强化了内控措施,项目质量把关更为严谨。”

    他指出,就目前来看,本次专项检查,促使发行人及中介机构提升了对信息披露规范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强化市场诚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同时表示,证监会将总结本次专项检查积累的经验,纳入未来的规则体系当中,并融入发行监管实务,细化信息披露要求,发挥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首发信息披露质量。

    此外,新闻发言人介绍,自4月份以来,除进行抽查工作外,发行部、创业板部均展开了对其负责的相关企业的自查报告的审核工作,在每一家在审企业的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结合以往初审情况,重点关注中介机构在自查过程中是否对主要风险点进行充分的核查,其自查程序是否落实到位、结论是否明确合规。在对自查报告审核后,将结合日常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一并反馈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要求其做进一步落实,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发现企业财务资料仍存在重大疑点的,要及时报告,发现财务资料仍存在重大问题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