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投顾问:调控房价为哪般

2013年05月24日 13: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任志强关于房价与奶罩的对比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房价的讨论。一直以言论犀利著称的任志强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核心的关键在于居民对于房价高企长期挤压着不满情绪,关于房地产的评论、政策,房价的走势等都能触动广大居民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最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实现了真正的“崛起”,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毫不顾居民收入未见“起色”的现实。固定资产的加速投资无疑是发动我国房价前进的关键引擎,特别是2008年4万亿的推出,释放出了更多的资金,以维持经济发展的名义大肆投资到基建、房地产等领域,进而带动了房地产的繁荣,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泡沫。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势头难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不可否认,房地产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的支柱性力量。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中,房地产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可以说,没有资金流入房地产、没有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没有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维持8%以上的年均增速。然而高企的房价已经极大的超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房价高、购房难使得民怨日渐增加,整个社会的舆论、民怨压力逐渐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加强。

    高企的房价,民声的呼唤似乎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回应。近年来中央出台多种举措多种控制房价,意图稳定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方面,我国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在经济方面,转变增长方式,提振内需成为主要的目标,而进行房地产调控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在面对民众诉求方面,调控房地产,进而避免高房价成为引发社会动乱的基础等。

    尽管房地产调控、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了中央领导层的共识,也满足了广大居民的诉求,但对各地方政府而言,调控房地产并不那么被认可。房地产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被地方政府做重视,房地产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刷亮政绩的重要手段。为前途计,岂可轻控房价!国五条出台后,20%的房地产转让差价税收在各地政府并未体现中就可以看出,房价调控、中央与地方并不同心。

    房地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更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慷慨解囊”,就没有房价不断攀升的今天。在房价高企的当下,居民将工作多年、积蓄已久的资金投入到了一套房上,其一辈子注定要为房子而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民意的这一诉求必然不能忽视。没有民众消费与支持,我国经济不能有质与量的提升,房地产这个与民众一辈子相关的市场,我国政府一定要以民众为出发点,切实的处理好。

    房地产调控需要自上而下的万众一心,需要政府要正确的目的和自身的定位,更需要有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从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多种房地产调控手段来看,可以说五花八门,什么方式都有。限购、限价、限贷政策尽管在短期内抑制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并打击了部分投机投资性需求,但对于房价高企并有持续上涨动能的状况未能有根本的改变。并且这种“限”政策的副作用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抑制需求、控制供给的调控政策并不能给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帮助,构建一个良好、持续、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以“疏”代“堵”或许更为有效。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供给不能限制,重要的是在供给结构上,我国要形成商品房和保障房两条主线,通过大量的保障房覆盖中低收入群体,而商品房则进行更加自由的市场化运作,而不应该过多的“限制”;另一方面,房地产税可以考虑适时的推出,但这要在其他税收有所减少的基础上,从未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形成一个稳定的来源。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但这并不能成为加快房地产投资建设的借口。基建投资、房地产等不应该成为城镇化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改革。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