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收官的A 股2012年年报显示,一些国资控股的巨头正深陷业绩泥潭,*ST 远洋(601919)、中国铝业(601600)更以近百亿元的亏损“雄踞”亏损榜前两位。而今,这些企业也在奋力自救。
*ST远洋21日披露,将以约12亿美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的现金代价,出售其间接持有的全部21.8%中集集团股权。此前,中国铝业也频频抛出资产出售计划,涉及中铝青岛轻金属等超百亿的资产。
“在密集出让旗下资产的背后,除了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考虑,扭转上市公司亏损趋势,保住上市公司的‘壳’也是重要的原因。但这些短期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有待观察。”锐财经首席分析师王政对此分析说。
涉及资产超百亿
先是出售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的全部所有权,及贵州分公司的氧化铝生产线,估值分别为16.6亿元和44.3亿元;接着叫卖中铝河南铝业、中铝青岛轻金属等8家下属公司的股权,估值达20.9亿元;17日,中国铝业推出第三次资产处置计划,将转卖河南铝业和中铝青岛轻金属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委托贷款债权”,金额共计29.25亿元。
这是中国铝业正在进行的“瘦身”计划,三项交易涉及的资金总额超过100亿元。
与此同时,*ST 远洋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ST 远洋21日公告称,旗下控股子公司中远太平洋将其通过中远集装箱工业公司持有的21.8%的中集集团股权,出售给大股东中远集团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交易的现金代价约75亿元。在此之前,*ST远洋还曾将中远物流100%股权转让给大股东中远集团,转让价67.39亿元。
这两家公司“瘦身”计划的不同之处在于,*ST 远洋所转让的资产可谓优质资产,而中国铝业处置的资产却大都已陷入经营困境。
以中铝青岛轻金属为例,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总资产4.77亿元,总负债3.4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1.4% ,全年实现净 利润为负5495.44万元。其销售部一名王姓经理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将废弃铝产品加工为铝棒、铝材等。自2007年投产以来,公司便陷入常年亏损。今年,公司经营形势依然非常困难。
扭亏概率提高
在王政看来,中国铝业、*ST远洋处置旗下资产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扭转亏损局面,甚至仅仅是扭亏“保壳”。
在*ST 远洋的两次资产处置方案中,其接盘方都是大股东中国远洋集团。中国铝业也公告称,大股东中国铝业公司有意受让前述处置资产。很明显,两公司的资产处置计划只不过是左手倒右手,从上市公司倒进了大股东的手中。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股东把包袱背起来,或者是靠大股东获取投资收益,扮靓财务报表。”王政分析说。
2012年,*ST 远洋巨亏95.6亿元。因其在2011年已经亏损104.5亿元,在连续两年亏损后,该公司不得不披星戴帽。因此,今年对*ST远洋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要“保壳”就必须盈利。
中国铝业在去年也亏损82.3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再度亏损9.75亿元,扭亏压力巨大。
这次处置资产,对这两家公司的扭亏都有明显的积极因素。
对于中国铝业来说,因其本次处置的资产大都为不良资产,有些是常年亏损,甚至将陷入资不抵债的情境,本次出售后将不再列入公司财报,可起到“止血”的作用。
而对于*ST 远洋来说,其处置的是优良资产,处置后将为公司带来直接收益。处置中远物流,为公司带来19.6亿元的税前利润;处置中集集团,将为公司带来29.07亿元的税前收益,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后,则将带来约12.56亿元税前净利。
“特别是*ST 远洋,这两项资产处置后,公司扭亏概率大幅提高。”王政判断。
或打开民资空间
虽然将资产处置给大股东有利于扭亏,但这并不是可持续性路径,甚至还会拉大股东下水。
“比如中国铝业本次处置的资产,很多经营情况比较差,大股东接手这些资产后怎么办?如果还是目前的经营状况,大股东也会被带进沟里。”王政说。 当然,近期出现的国资巨头处置资产潮,并非全部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其背后也有国资委“止血令”以及资产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
去年,国资委曾严令央企止住亏损的“出血点”。今年一季度,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新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认为这仅是恢复性增长,其在近期会议上再次指出央企“要坚持现金为王,严格控制风险;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止住出血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巨头挂牌转让资产的案例近期有增加的趋势。
导报记者注意到,除*ST远洋、中国铝业外,近期其他一些国资巨头也在甩卖资产。上月25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其5个项目的出售举行了专场推介会,所涉标的金额达到40亿元。在国内四大产权交易所,仅5月份以来就有近30家央企挂出产权转让的公告,涉及企业包括五矿集团、中国恒天集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等。
王政乐观地分析,这些或将为民营资本带来利好,“以前央企经营形势好时,民营资本很难从其手中购得优质资产。现在,一些空间已经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