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中旬黄金价格暴跌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中国大妈”因横扫黄金300多吨而一战成名。然而,随着国际金价持续下跌,很多“中国大妈”已经“被套”,面对出手不到一个月就被套的冷酷现实,专家提醒:投资需回归理性,尤其是像“中国大妈”这样的中老年群体朋友,在理财时更应以稳健为主,控制好风险。
老年人理财应“稳”字当先
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已不再有固定的新增收入,而且需要应付日常生活及保健医疗等开支,费用支出会逐年增加。因此,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重点考虑本金的安全,在能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去追求高收益更为理智。
老年人理财应以“保值”为主“增值”为辅,而不应抱着“赚大钱”的目的,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对抗风险的能力开始下降,因此,为避免“中国大妈”一次性疯抢黄金被套等高风险情况的发生,专家建议老年朋友理财应更倾向于保守型,以稳健为主。
通常最理想的投资模式是按比例组合投资,即所谓的“三四三”投资组合:30%投资股票基金高风险产品、40%投资储蓄国债、30%用于应急储蓄,这种组合既能满足老年人对收益的追求,又可有效降低风险,让他们不至于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此外,“100法则”也是确认投资产品风险资产比例的很好方法,通常认为一个人可以投资的高风险产品的比例等于100减去自己的年龄。对一个30岁的投资者而言,投资组合中70%可以是风险资产;但若是一个70岁的投资者,风险资产比重就至多只能30%。一般来说,风险程度较高的资产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投连险、黄金、外汇及其他特殊投资项目,风险程度较低的资包括储蓄存款、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对于明智的中老年投资者来说,在购买时不应一味追求收益而只买高风险产品,而应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配置。
理财资金流动性要高
中老年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差,因此,对于理财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很多老年人只注重产品的高收益,往往不考虑产品期限,如:一些购买了银保理财产品的老年朋友,通常只是被产品收益率吸引,而没理会产品期限的问题,往往都是临时急需用钱才发现产品没到期钱取不出来。也有不少老年人看到银行的利率表显示存款期限越长、利息越高,便将自己所有的钱都存成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但如果中途急需用钱,一旦把钱取出便只能按照银行活期利率结算,损失很多利息收入。
因此,为应对急用,老年人最好在进行投资之前预留6个月流动资金,或者可以把投资的期限适当缩短,通常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都有投资期限锁定,不能提前支取,这就要求投资人特别注意长短结合。但也不能单纯为了流动性而选择太短期的理财品,因为这类产品期限太短,一方面要频繁操作,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老年人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目的,因此建议老年投资者选择期限在半年到一年的产品为合适;而在现金管理方面,储蓄虽然不是很好的增值方式,但还应该是老年人理财的重点,除了传统的定存整取之外,还可以尝试“十二存单法”等递进式储蓄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货币市场基金等,其收益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差不多,而支取则要灵活得多;最后,对于大额长期理财产品,最好先问清楚是否有提前支取或者质押贷款的可能及相关手续。
保险产品越早选择越好
中老年人在选择投资产品时要注意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如:购买理财产品,可以选择保本型、短期险的产品,买得更安心;购买保险产品,可选择期限相对较短且资金领取方式更为灵活的万能险,一般有最低保底收益,满足自己稳中求胜的要求;至于基金类产品,中老年人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货币基金,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进可攻,退可守。
而随着年纪的增大,中老年人患病的概率相对提高,因此,这时就要重点考虑购买医疗保险,但由于医疗保险投保年龄一般都限制在65周岁以下,且对身体健康情况有要求,通常即使未到投保年龄上限,只要过了50岁遭拒保的概率就会增大,加之年龄越大投保所需支付的成本越高,所以越早购买越划算。而要是购买养老保险的话,还应在购买前留心养老金的领取方式,比如在投保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后,养老金额是否可每隔一段时间按一定增幅递增,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抵制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