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4日至8日,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吸引了全球无数投资者的目光,大家都想从股神那里得到些许指点,甚至梦想有一天,自己成为又一个巴菲特。而在中国保险业内,也有不少资本运作的高手,将巴菲特模式作为自己的复制对象,他们对拷贝巴菲特“产业+保险+投资”业务模式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巴菲特1956年创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67年通过收购保险公司进入保险业。当伯克希尔·哈撒韦成为以保险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投资集团时,巴菲特开始被誉为股神。巴菲特将“零成本”的保险费用于投资,让投资收益成为实业资本金,实业利润转化为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因此,保险造就了巴菲特。”保险学权威学者郝演苏如此定下结论。
巴菲特将保险业务作为伯克希尔的核心。保险为证券投资提供低成本资金,证券投资收入成为购并实业的资本,实业形成的利润为保险业务扩张提供坚实的后盾。在这个产融价值链条的循环中,保险成为证券投资基础,投资形成的实业反过来支撑保险发展,伯克希尔的资产和收益正是在这种循环中增长起来。
简言之,巴菲特“产业+保险+投资”的业务模式以保险支撑投资,更以投资反哺保险。国内保险业虽兼具保险与投资业务,却极少有投资成功反哺保险的情况。没有资金支持的保险,靠什么保险?
在国内投资高手云集的同时,保险业人士切不可忘却巴菲特的几条基本投资信条。笔者认为,其中的两条极为重要,且对于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尤其适用。
首先是“风险第一”。“风险第一,盈利第二”这是巴菲特在谈继任者时提到的内容。他希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是首席风险官,要负责在任何情况下公司不会以任何方式陷入任何巨大的灾难性风险之中。虽然投资不是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但投资收益的良莠与险企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直接相关,投资的风控,必须是第一位的。
另外一条是“不懂不买”。这是说,巴菲特在选择公司时,会努力回避开那些他看不明白的公司。“我在买入之前需要确定未来5年或10年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剔除掉那些你不能理解的公司,最后你会发现你需要关注很少一些公司就够了。”
在险资投资渠道及投资限制放宽的趋势下,险资的投资能力将面临直接考验。在2012年中外资财产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对比中,我们就发现,中资公司虽然投资范围更广,但投资收益的增速并不及外资的整体水平,而外资公司的主要资金投向仅限于定存、债券等有相对稳定收益的资产。如此来看,投资品种多倒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不确定掌握对投资标的的盈利性把握,“宁缺毋滥”也不失为一种上佳的投资策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2年年初曾提出“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12字方针,投资的风险也要防。甚至可以说,只有坚守住投资的风险底线,保险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刘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