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创业板博弈:社保完胜 基金掉队

2013年05月09日 08: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龙跃

  4月以来,创业板上涨行情如火如荼,制造了最为明显的赚钱效应。那么,在本轮创业板行情中,主流机构资金的收益情况到底如何呢?从对一季报的统计看,社保基金和QFII均在一季度增加了三成左右的创业板持股量,可以说精准地把握住了4月行情;与之对比,基金则再度沦为反向指标,其一季度整体降低了三成的创业板持股量。分析人士指出,社保基金和QFII在过往行情中较为精准的选股和择时记录,或许预示着本轮创业板反弹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极大。

  三大机构悲喜两重天

  创业板无疑是4月以来A股市场中最为强势的板块。4月1日至今,全部A股的平均涨幅只有2.50%,中小企业板成份股的平均涨幅为2.89%,而创业板成份股的平均涨幅则高达8.63%。如果说去年12月是否持有金融股成为今年一季度投资业绩的决定因素的话,那么无疑对创业板股票的参与力度就是二季度伊始能否取得超额收益的“胜负手”。

  从社保基金、QFII和基金这三大A股市场最为重要的主流机构投资者一季度的持仓变化看,社保基金和QFII均选择在今年一季度明显加仓创业板股票,而基金则遗憾的再次成为行情的反向指标。

  据统计,从持股量角度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社保基金对创业板的总持股量较去年四季度增加了5680万股,增加幅度达到36%;QFII也于今年一季度增加了461万股的创业板持股,持股量较去年四季度增加了25%。与上述两大投资机构相比,基金在一季度对创业板股票进行了明显的减仓操作,其今年一季度末的持股数量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86844万股,下降幅度达到29%。

  尽管对一季度持股数量的统计会因为上市公司的大比例送转而有失精确,但其仍能大致描绘出三大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股票不同的增减仓力度,这一点在对相关创业板持股的总市值统计中也得到了确认。

  从上述统计不难发现,基金从仓位上已经沦为本轮创业板行情中的失意者。更令人惋惜的是,不少一季度被基金大幅减持的创业板股票,在4月以来出现了惊人的上涨幅度。统计显示,一季度被基金减持比例最大的60只股票,4月以来的平均涨幅高达13%,其中更是包含了掌趣科技、华谊兄弟、北信源这样的牛股。

  逻辑未变强势或延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以往很多次行情的统计看,社保和QFII在选股和择时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成功率,而基金则经常性的沦为“反向指标”,这也使得不少投资者对当前的创业板行情多了一分期待。

  事实上,如果从本次创业板上涨的逻辑看,这种期待不无道理。有分析指出,本次创业板强势行情的促发因素有三:其一,基于较低的点位,当前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其二,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创业板的高成长预期被赋予了一定溢价;其三,部分龙头股一季度的良好业绩成为创业板行情产生的催化剂。

  目前看,促成本次行情的三大逻辑并未发生改变。首先,当前A股整体估值不高,特别是在外围市场“涨声”四起的背景下,A股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其次,4月PMI数据低于预期,宏观经济旺季不旺,经济弱复苏状态至少到目前还未改变;最后,一季报结束后,中报披露日期还比较遥远,这意味着一季报带来的良好成长预期将在业绩真空期得以保持甚至强化。既然支撑本轮创业板上涨行情的逻辑仍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对估值过高的恐惧短期可能就很难压制住资金的参与热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内部成份股良莠不齐,“伪成长”带来的伤害不能不防。从个股角度看,分析人士建议关注社保基金以及QFII在一季度加仓的个股,特别是那些在一季度新开仓的创业板股票。毕竟,相对于基金,社保基金以及QFII的投资风格更加倾向中长期化,因而其对基本面优劣的要求可能相对更高;同时,过往经验表明,社保基金以及QFII也确实具备更强的选股能力。从新建仓的创业板个股看,瑞普生物、富春通信、康芝药业等个股在一季度被QFII首度看好,而瑞凌股份、卫宁软件、华谊嘉信等个股则被社保基金首次大力度买入。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