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名为“比特币”的网络虚拟货币,在计算机技术高手圈子里悄然流转多年后,最近突然走进大众视野。人口仅110万的欧洲岛国塞浦路斯,成为比特币疯狂上涨的导火索,短短一个月,一枚比特币全球交易价格飙升十多倍;在四川芦山地震后,比特币据说被当做捐款汇入了壹基金的账户;甚至在“巴菲特2013年股东大会”上,比特币也成了受人关注的话题……
可是与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相比,它又显得非常神秘:只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直接取代流通货币,可以买咖啡、在网络上消费。它甚至成为了一种投资品,价格暴涨暴跌,最低时一个仅仅1美分,可最高时竟然有人花200多美元求购。
到现在,人们心里还是纳闷:比特币为何如此疯狂?
起源
一个黑客开发的加密数据
2009年1月3日,一个化名叫“中本聪”的黑客,在网络上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比特币就此诞生。2010年5月21日,一位昵称为拉斯洛的程序员,用1万比特币(当时相当于25美元)购买了一个比萨饼优惠券,被称之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比萨买卖,而诞生第一笔交易。
具体来说,比特币其实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注:P2P指数据的传输不再通过服务器,而是在网络用户之间直接传递)产生的数字货币。它不依靠货币机构发行,主要通过特定算法计算产生。与其他货币不同的是,比特币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央发行机构,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
简单地说,比特币与Q币、游戏币一样,诞生于互联网虚拟世界。而与后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比特币既没有腾讯、盛大等公司发行主体,也没有政府发行主体。
比特币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例如,比特币只能被它的真实拥有者使用,而且仅仅一次,支付完成之后原主人即失去对该份额比特币的所有权。
获取
购买或者计算机运算开采
用户可以买到比特币,同时还可以使用计算机依照算法进行大量的运算来“开采”比特币。在用户“开采”比特币时,需要用电脑搜寻64位的数字,然后通过反复解谜与其他淘金者相互竞争,为比特币网络提供所需的数字,如果用户的电脑成功地创造出一组数字,那么就将会获得25个比特币。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叫做“挖矿”的“游戏”,他们不舍昼夜地开着电脑,甚至还有人组建了机房,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一串数字和字母组成的账户上多出几个数字。人们知道了这个数字的名称叫做“比特币”,但绝大多数普通人依然认为这只不过是沉迷于游戏中人们的一种非理智行为。
不过,由于系统采用了分散化编程,比特币的开采不是没有限制的,也不会导致“滥采滥伐”。目前在每10分钟内只能获得25个比特币,而到2140年,流通的比特币上限将会达到2100万。按照程序设定,比特币的发行量将逐年减少,到2140年,全球比特币总量只能达到2100万个。
一位资深玩家表示,这个量的极限,是由程序设定,而程序的代码是公开的,没有任何人能够修改。换句话说,比特币系统是自我维护的,可以避免通货膨胀,而且能够通过加密避免任何人破坏它的代码。
用途
网店餐厅收下比特币
那么在玩家们的眼里,比特币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它和黄金一样贵重,称“相比黄金而言,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只是一个二进制的一个文件”,但也有人认为它一文不值,嘲笑说只是玩家们的玩具,抑或只是信息技术外衣下的又一场“庞氏骗局”。
比特币成为玩家们投资、投机的对象。短短不到四年时间,比特币的市值从最初每枚5美分飙涨到最高时266美元,3年飞涨了5100倍,让大多数整天研究市场投机的投资专家大跌眼镜。玩家认为,最重要的是2100万上限这么一个特征,这个特征使得比特币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投机属性的一个工具。
除了被投资或者投机,比特币开始与实体商品实现兑换。更通俗的说,是在某些领域可以被当成“钱”用了。在国内一些大型网络商城上,除了热卖比特币外,还出现了将比特币作为正式结算货币的店铺。
从2010年比特币开始与实体商品实现了兑换,从专营数字产品的网站,到经营红酒的厂商,从餐厅到电话公司,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家开始接纳比特币,比特币越来越像真的货币了。国外甚至围绕比特币产生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比特币交易所、用比特币上市的公司、比特币资讯网站、第三方支付网站等。
据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全部发行的比特币按市价换算为美元后,总值突破10亿美元。这个敢为天下先的虚拟货币,究竟是成为“玩家”心目中“虚拟世界的必需品”,还是在炒家的投机行为中崩盘,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据新华社、央视财经、《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