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静
“逼捐”?“商业策划”?还是真正的“慈善”?加多宝对四川芦山地震1亿元的捐赠充满争议。
4.20芦山地震牵动亿万同胞,举国上下捐款捐物,深藏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爱和怜悯被一场突然起来的灾变激发起来。地震当天,企业界纷纷行动,第一时间表达向灾区捐资。最初几天,从媒体公布的各大企业向芦山捐款情况看,曾向汶川地震捐款1亿元、向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1亿元的民企加多宝一开始只捐赠了十多万的物资。消息甫出,众多网友督促和呼吁加多宝再次捐款1亿元,支持庐山地震灾区重建。
在“逼捐”的争议中,4月26日,加多宝宣布向雅安地区再捐赠1亿元,支持灾区重建。加多宝由此成为芦山地震中捐款最多、也是目前唯一数额超亿元的企业。即便如此,另一种非议随即而来,一些人据此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的商业策划。
加多宝是否是因为网友的“逼捐”而被迫捐赠?我们无法也不应作如此揣测。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加多宝的捐赠是5月18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在2010年4月14日,加多宝的捐赠是4月20日。从上述两次地震捐赠时间来看,加多宝几乎都是选择在地震发生6天后,此次芦山地震同样如此。
企业做出捐赠决策需要时间,也会有程序上的考量。或许性急的网友联想到此前两次地震后加多宝的豪捐,一看到芦山地震后加多宝第一反应只是捐了十多万的物资。事实上,前两次地震中,加多宝也是首先向灾区捐赠了茶饮料和矿泉水等物资,只是被无意中忽略了。
三次地震,加多宝捐赠资金3.1亿元,这在中国企业界首屈一指。无论是“商业策划”的指责,还是被“逼捐”的无奈,加多宝理应获得应有的尊重。
如果说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加多宝因1亿元的豪捐一举成名,带动了其商业上的突飞猛进,那么玉树和芦山地震的捐赠对加多宝而言,似乎已无这种“成名”的必要。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加多宝与广药集团就“王老吉”凉茶的商标之争沸沸扬扬,加多宝自身遭遇了诸多的困境。
在中国当下,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一直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商业和作秀纠结其间。这让一些企业家苦不堪言,以至于有企业家喊出:如果你认为我的慈善是作秀,也请你掏出真金白银来作秀。
不可否认,少数企业和企业家把慈善当作了商业行为和营销手段,一些机构和个人甚至总结出所谓的慈善商业模式,即完成多少销售,再捐出多少等等。
当慈善遭遇商业和策划,它的确会变成营销手段和作秀。慈善如果带有条件,那便是商业,慈善没有绝对数量上的区别,最在乎的是你的心意。加多宝三次地震的捐赠,理应被认为是一种真心的慈善。正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中肯的评价:不管哪个地方遭遇灾难,总能看到加多宝活跃的身影。企业的慈善信仰不是一次两次的豪捐,而是只要有需要的地方,都会出现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就是深植加多宝的社会责任基因,也是值得整个公益界和企业借鉴和学习的。
我们理应为奉献钱财、劳心劳力的企业家击掌。在加多宝“逼捐门”事件中,我们需秉持一份理性,慈善不要额外增加企业负担,更不要认为捐款少的企业就没爱心,就抵制捐款少的企业。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罢,是否献爱心、献多少,应该由其自己决定,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不能随意去代他们做决定。献爱心完全是属于道德层次的问题,千万不可越过道德的界限,去向他人“逼捐”——要求人必须献爱心,捐出一个亿或者别的数目。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公众也会对企业通过慈善捐赠体现的社会责任进行道德评判。
推动中国走向公益大国、公益强国,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参与和奉献。在芦山地震面前,国内企业表现出的慈善热情和迅速行动令人欣慰,它表明,整体而言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氛围都已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