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部门公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股票型基金的最低仓位从60%提高至80%。这一调整,使得基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持有八成的仓位。这也意味着,不论行情如何变化,股票型基金至少是“八成饱”,在A股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此举立刻引发市场和投资者高度关注。
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形象地说,就是基金吃几成饱。按常理,基金若是看好市场,就可提高仓位,加大肚量;基金若是看空,则降低仓位,轻仓运转。股票型基金目前实行60%的仓位下限,已经套上了“枷锁”。从过往情况看,在2008年大熊市来临,上证综指下跌65.39%,股票型基金因为六成最低仓位限制,即使看空也不能抛股票,从而承受了惨重下跌。因此,由于公募基金这一制度弊病,阳光私募常常把“没有仓位限制”作为卖点,并且会有意识地强调:“我们不看好市场就空仓!”
曾有分析称,仓位的提升是与股票型基金80%仓位下限的国际惯例接轨。但实际上,每个国际惯例都有难以复制的国际环境。从成熟市场国家来看,一方面,其股票市场波动性远远低于A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公募基金往往只负责选股,并不考虑择时。何时入场和离场的问题,是由另一个细分行业——财富管理行业的投资顾问负责。显然,在国内,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也不可能一朝一夕缓解。
针对当初设立60%仓位下限,主流表述称:这是希望基金发挥股市稳定器的作用。事实证明,公募基金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主渠道,让基金来稳定股市,无异于让中小散户割肉饲虎。不但造就了大批亏损者,也不可能阻挡股市下跌的脚步。基于最近几年A股市场熊冠全球的表现,进一步提高仓位下限,自然刺痛了投资者的神经。人们不禁担心,如果A股市场表现不佳,八成仓位的股票型基金何以能独善其身?如果说基民只有赎回一途,那么是否有违基金倡导的长期投资理念?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提升基金的最低仓位,是用投资者的钱来“填鸭”。投资者会认为基金的投资风险在放大,从而让基金更加边缘化。既然如此,调高仓位下限,颇有多此一举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