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IPO洪峰将至 创业板泡沫堪忧

2013年05月01日 14:30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在经济复苏趋弱和宏观调控转强的双重挤压下,A股差钱效应变成亏钱效应,蓝筹重估行情也在农历蛇年再度遁形。此消彼长,中小创业板行情再度主导市场,创业板指数本周再创年内新高,只不过,随着核查结束,IPO洪峰即将到来,创业板泡沫破灭在即。

    A股成涸辙之鲋

    沪综指窘态根源在于:楼市调控虚张声势,打蛇不打七寸专挑蛇尾,导致楼市成为吸金黑洞,股市却成了涸辙之鲋。去年高层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于是经济弱复苏,楼市再疯狂,期间金融机构是最大推手。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高达7103亿元,为去年同期近3倍,占今年同期新增贷款的27%。

    当下,楼市热,实体经济冷。以4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计,美国、欧元区和中国分别创6个月、4个月和2个月来的新低。中国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多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淖,但是中国式调控不得不继续走钢丝——“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无论是楼市调控还是彻查影子银行,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调控基调,期待在稳增长大前提下让楼市软着陆。政策一紧,楼市速冷;政策一松,楼市速热,金融、地产板块也因此一惊一乍,缺乏中长期的确定性预期,股市大起大落。连业绩持续超预期增长的银行、地产板块尚且不被看好,那些产能过剩盈利剧降的周期股更是少人问津。场外资金如何敢入市?人气低迷成为必然。深市年内单日换手率最高仅为2.64%,而在2007年为7.96%。

    创业板牛股契合美股节拍

    沪指就地卧倒,美股却节节攀升。去年“建国底”以来的行情进入下半场,创业板发力上攻再唱主角。截至本周四,创业板指年内涨幅为26.58%,同期深成指和沪综指分别下跌3.77%和3.08%,道指同期上涨12.18%,已在历史高位。沿着道指的方向,创业板指从去年12月的585.44点,涨至本周的937.56点,走了一波大牛市。

    从成交额来看,创业板今年量价齐升,单日最高成交达261亿,换手率达5.54%,这与深市2007年的活跃度类似。不过,这种上涨更多是基于估值的加速提升,而不是业绩的同步上扬。以周四收盘后的平均市盈率来计算,创业板为37.74倍,深市和沪市主板分别为19.34倍和12倍。

    创业板仍走牛,受益于基金抱团粉饰业绩的冲动。政策唱多新兴产业再加上高送转配合,成为牛股的基因。今年以来,在创业板排名前20大市值股票中,有15家创出历史新高。这些牛股多有政策扶持概念,是电子科技、文化、或者医药等行业的“隐形冠军”。

    IPO重启将终结题材股牛市

    创业板短期面临套现压力。5月份,有34家创业板公司解禁市值约350亿,为年内单月解禁市值的第二高水平,这将考验市场的承受力。而且,更有新股重新发行的冲击。“当前资本环境如温水煮青蛙,如不改革、不整改,不出三年资本市场会垮掉。”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的观点成为本周创业板大跌的主因。但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困境在于无法兼顾市场增量(发行人)和市场存量(二级市场)的利益,更无法调和管理指数和监管市场化的矛盾。

    如果新股发行定价过高,短期能抬升二级市场估值,长期却是高开低走,实为短多长痛。如果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且是备案制发行,则为短痛长多。毕竟,一旦新股筹码泛滥,长期卖价必将低廉,“大小非”套现动力将速减。更关键的是,在备案制下,新股粉饰业绩上市的动力将明显下滑。据资讯统计,自从2009年IPO重启以来,上市当年即业绩变脸的公司所占比例,分别为9%、23.5%、26.6%。2012年新上市的155家公司中,前3季度就有56家业绩变脸,比例上升至36.13%。

    新股改革说易行难,无论是重回市值配售的行政定价制,还是欧美式完全市场化发行,都面临巨大阻力。一旦IPO重启,同时未能将二级市场利益放在第一位,则姚刚的“资本市场垮掉论”或将出现。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