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黄金崩盘

2013年04月22日 14:18   来源:理财周刊   

    跌了!歇了!!崩了!!!

    玩完了!没戏了!!到此为止了!!!

    历史,往往会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干脆地告别一个时代,迎来一个新时代。黄金市场的这一轮超级大牛市走了整整12年,但由牛转熊的确立却只用了不到20分钟,这就是金融市场的吊诡之处,也正是其魅力所在。这正应了电影《无间道》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如今,是到了黄金还债的时候了。

    崩盘后的众生态

    4月12日星期五,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黄金期价收于每盎司1501.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3.5美元,跌幅为4.06%。这直接导致上周末国内投资金条价格跌至每克300元以下,引发国内各大金店的金条抄底抢购潮,百万大单频现,不少金店还创下了史上单日最高销售额,部分规格的金条甚至出现了脱销……然而这些投资客还没来得及为自己成功“抄底”黄金大肆庆祝,紧接着,4月15日星期一,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黄金期价再次拉出了一条恐怖的大阴线,暴跌140.30美元,跌幅高达9.3%,创过去3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收于每盎司1361.10美元。这是主力期货合约自2011年2月以来的最低收盘价,当天盘中最低还曾下触每盎司1355.30美元的低位,最大跌幅接近10%。上一次金价如此疯狂暴跌还要追溯到1983年2月28日,那天金价跌了9.6%。金价史上单日最大跌幅则要追溯到1980年3月17日,那天跌幅高达11%,而那次暴跌也正是此前40多年黄金牛市和此后20年黄金熊市的分水岭。

    仅仅过了一天,刚刚投下巨资买入金条的投资者便悉数被套,还面临着高达10%的账面亏损,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逆转。一次暴跌或许可以理解为技术调整,抄底思维还占据主流,但连续两天暴跌则太不寻常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这才如梦初醒:莫非黄金已经步入熊市了?

    事实上,黄金价格在短短两个交易日内大幅下跌超过13%,较2011年8月份的高点下跌了25%,从投资市场最经典的牛熊分界理论看,绝对跌幅超过20%便意味着市场由牛转熊。没错,不要怀疑,黄金牛市已经结束了!只是几乎没有人预料到,黄金以如此迅速而不可思议的方式崩盘!

    于是乎,观望、犹豫、懊恼甚至恐慌的情绪开始在国内的黄金投资者中蔓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了唱空和做空黄金的行列。因为当众多央行和国际资本大鳄纷纷在抛金避险时,国内投资者疯狂买入黄金的举动就显得如此突兀而愚蠢,尽管中国市场的黄金需求巨大,但金价的决定权不在中国,中国投资者买得再多,也无法改变国际金价整体走弱的大趋势。

    谁是压垮黄金的最后一根稻草

    暴跌突如其来,人们纷纷寻找压垮黄金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何在。被引用最多的消息是,金价暴跌前两天,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塞浦路斯将抛售总计达4亿欧元的10.4吨黄金储备,以筹集现金援助该国深陷困境中的银行业。市场担心欧元区其他经济表现欠佳的国家亦会步塞国后尘,大肆抛售黄金,因而引发了这场金价崩盘的悲剧。

    另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是,4月12日当天美国连续出炉的几个重要经济数据均弱于预期,导致避险情绪升温,现金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金价的跌势。

    还有种解释是,4月10日美联储公布的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围绕是否在年中之后缩减每月850亿美元债券购买计划的规模展开了激烈争论。美联储高层认为,美国就业市场企稳,美联储应在未来几次货币政策例会上考虑减少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以降低潜在风险。这被市场解读为QE3将会在今年逐渐退出,而非此前预期的将在年内持续实施,因而黄金的避险需求将会大大降低。

    甚至连恰巧同期发布的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被拿来说事。因为有投资者担心中国市场对黄金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另外,在4月12日,高盛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相继调低了2013年黄金平均价格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心理。尤其是高盛,早在今年年初就高举起了黄金牛市已谢幕的大旗,此次更是将2013年和2014年金价平均预期分别由每盎司1610美元和1490美元下调至每盎司1545美元和1350美元。然而恐怕高盛自己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天时间,市场就已经跌到了自己的唱空点位,但显然金价并没有见底迹象。金价还有多少下跌空间?法国兴业银行最新报告认为,金价在未来3个月内会跌破每盎司1265美元,那3个月后呢?金价会否跌破每盎司1000美元呢?现在看来,答案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然而上述理由似乎都很难导致金价出现如此巨大的跌幅。事实上,市场走势总是出乎人们的预料,事后再回头寻找归纳原因,多少总有些牵强附会。正如《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Andrew Peaple所说的,目前所有解释令金价暴跌的理由都站不住脚,黄金的根本问题在于对黄金投资没有利息收益。100年前你买了一根金条,100年后它还是一模一样的金条,因此在本质上难以估价。这样的现实就决定了金价的走势取决于人气和市场心理,尤其是避险需求有多大。只要黄金趋势已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暴跌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天,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从历史上看,影响黄金走势的因素很多,但都没有美元对黄金走势的影响大,美国经济的复苏导致的美元持续走强势必会严重打压金价上涨的动力。“盛世收藏乱世金”,5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这一轮“乱世”正在逐渐趋于平静,尽管走向复苏的道路上难免遭遇各种困难,但复苏的趋势已不可扭转,黄金牛市的终结也成了不可逆转的必然。

    黄金从未真正抗通胀

    而持续12年的牛市已让许多国内投资者养成了习惯性的牛市思维,即把黄金看成是抗通胀效果最好的保值型投资品种,因为只要各国央行继续疯狂发钞制造通胀,金价就必然会不断上涨。这是国内许多黄金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告诉过他们无数遍的“真理”。他们对这一“真理”深信不疑,因此每次金价大幅上涨便是黄金保值理论应验的证明,每次金价大幅下跌则是抄底的大好时机。

    然而黄金的回报真的那么诱人吗?如果我们把观察周期从过去12年扩展到过去200年的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西格尔教授在分析了过去200年中几种主要投资品的收益后发现,如果在1801年以1美元进行投资,到2003年的结果是:投资美国股票的1美元将变成579485美元,年化复合收益率6.86%;投资企业债券的1美元将变成1072美元,年收益率3.55%;投资黄金的1美元将变成1.39美元。这里的收益率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收益。而如果持有现金,那今天1美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年前的7美分,剩下93%的货币购买力都被通胀侵蚀了。由此可见,一直被包装成长期投资利器,鼓吹应该长期持有的黄金的真实长期投资收益率远不如股票,甚至还不如债券,抗通胀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有人会说,我们没人能活到200岁,因此比较过去200年的投资回报率没有意义,更何况直到20世纪初,大部分国家还在实行金本位制。不过即使把观察长度缩短到每个投资者都可以实现的10~20年的投资期限,黄金的投资风险依然比股票还要高。因为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后,黄金一共只经历过两次牛市和一次熊市,其中熊市从1980年一直持续到2000年,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的通胀不可谓不烈,但金价却一再下跌,丝毫看不出抗通胀的迹象。假如有投资者不幸在1980年以每盎司850美元的高点接手黄金,持有20年后,他会发现金价反而跌到了每盎司250美元,非但无法抗通胀,反而亏损了超过七成本金!就算他的耐心和寿命都足够长,坚持持有黄金到2011年的历史高点每盎司1920美元准确出手逃顶,虽然账面上能获得125%的回报,但如果算上这32年来的复合CPI,则依然无法跑赢通胀。

    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历史上无法跑赢通胀的黄金却在过去12年走出了一波超级大牛市,缘于在定价权上。黄金的金融属性远远盖过了工业属性。当经济低迷、需求疲软时,工业金属的价格就会大幅下跌,无论是铝、铁、铜无一不是如此,然而黄金却可以脱离整个金属的整体走势,独自向上。究其原因,说白了,就是它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向投资者讲述“保值抗通胀”的故事,可以不停地给市场提供炒作的空间。然而世界上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过去12年中,金价上涨6倍以上,而其计价货币美元的累计贬值幅度不过40%。金价上涨的幅度远非美联储超发的货币所能比拟和解释,这表明黄金价格已严重高估。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黄金的避险资产属性已被异化为风险资产。是泡沫,就一定有破灭的一天。只不过沉浸在牛市疯狂中的投资者往往不愿去想罢了。

    尽管“金银天然是货币”,黄金具有天然的衡量财富的永恒内在价值,投资者不可能像当年的郁金香泡沫那样输得血本无归。但在黄金牛市终结的今天,投资者必须认清现实,迅速改变牛市思维和操作策略,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