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债市黑幕升级为刑事案件 专家称或系冰山一角

2013年04月19日 18:30   来源:新思路投资   

  导读:债市黑幕揭开,公安部介入,邹昱事件升级为全面刑事调查。打黑风暴过后,债市如何亡羊补牢?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即便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债市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领域,但是这几天,邹昱事件让债市成为了投资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最新的消息是,公安部现在已经介入了债市扫黑,展开刑事调查。

  《第一财经日报》今天报道,目前相关案件已经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直接参与和主导调查,侦查范围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和基金等银行间市场所有参与主体。目前还没有权威信息显示有哪些机构人士的被查已涉及刑事范畴,但已经有稽查报告,显示出债市交易中所渗入的私利及其输送链条。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对此作出评论。

  定性式债券代持合不合理,合不合法?

  桂浩明:从目前规则上来说,银行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之间债券代持直接的代持不合法,但是有些通过理财产品或其他手段绕过去这种状况也会有,而且现在各种名目、手段也比较多,我们认为这是市场在发展中所代持的现象,判断它合理与合法与否,一个是本原是否发生改变,二是这当中既是合法的问题也是合理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收益是否能完全的有参与方,大家都按照风险与收益共享原则的来进行分担,或者有没有出现利益违规流出的现象,存在利益输送。从目前所揭露出来的情况来看,这种代持带有明显的违规性质,而邹昱转入到个人口袋更明显是违法的行为。

  代持的行为第一是违规的,第二代持过程中又产生了利益输送的链条,肯定是违法的。目前债券代持在整个债券市场中大概有多大比重?

  桂浩明:这很难去一一探讨。目前所揭露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个不过是业内在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公开的秘密,但是最终还是要予以公开披露信息为准,我想这种数字如果从百分点来说,很可能仅仅不是个位数现象。

  既然公安部门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对于这一案件还没有详细说明,我们只从个人投资者角度讨论一下,目前个人持有债券或持有债券基金的时候有没有风险?

  桂浩明:从目前来看,由于个人买入的现在都是实物券。通过基金公司买的债券基金,应该说风险不会直接由这一事件产生新的风险,不会具体落入到某一个投资者的手中。但是如果某个金融公司发了基金,认购这个基金,这个基金对应了他投资的这个债券,然后又把这个品种在体外进行循环,并且这个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或操作,应该存在风险。但是由于这当中是违规操作,所以这种风险最终承担应该是由公司层面或者由金融机构本身来承担,个人承担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债券基金的风险如果由于价格下跌调整风险要投资者承担,如果违反当初的契约约定再进行操作,这个风险应该由基金公司来承担,但是如果一旦基金公司承担不了,个人投资者也难免不受到牵连。目前看到,在这个市场中能够参与债市交易的其实相关的主体并不是很多,这次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包括公安部门介入调查,说明目前还是有一些监管的盲区,怎么能够在这一次事件之后能够让这个盲区更透明?监管更到位?

  桂浩明:违规现象在任何地方都容易产生,只要这里存在着不同的市场,存在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以及有不同的资金存量,只要存在差异就必然产生交易,而这种产生交易如果不加以监管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当中有三个层面需要考虑,第一,我们现在存在两个证券债券市场,一个是银行间的,一个是交易所的,这两者之间参与的主体并不完全重合,而债券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差,既然存在这种状况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或者某种程度上加强监管,应该考虑两者在两个市场之间的真正的有效的高度的融合甚至统一。

  第二,从目前来看,债券的衍生品现在很多,对于衍生品来说,既有利于市场发展,同时也确实需要加以非常严厉的监管,不严厉监管的话很容易放大风险。

  第三,对于债券从业人员来说,他的经营行为确实需要严格监管,至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关部门应该明确规定,否则利益输送很难避免。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