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在2013年似乎仍未有走出“平台期”的迹象,受经济形势制约、保费增长低迷、投资收益差强人意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发展模式转型、产品结构调整、监管风格转变等新特点也正在显现。《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对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海瑟进行了专访。
《经济参考报》: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内保险特别是寿险的快速增长已经陷入停滞,您认为中国保险业的这种“平台期”还会延续多久?中长期来看前景如何?
迈克尔·海瑟:我对中国保险市场前景的看法非常乐观,我们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十年内有望赶超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以及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鉴于官方增加和均衡财富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量在城市总人口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40%,潜在客户数量将大幅上升,特别是内陆地区。另外,目前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很低,随着中国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将上升至75岁,中国的养老体系将面临调整。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和养老金制度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人们的保障意识会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对保险的需求也将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需求。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及养老险等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市场整体将保持快速增长。
安联集团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保险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2.1%,到2023年,中国市场的保费收入将占亚洲市场的37.6%,占全球市场的13.1%,安联集团也将借机加快布局中国市场。
《经济参考报》:中国的保险监管部门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形成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这套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欧盟的偿付能力II(SolvencyII)加以借鉴。您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迈克尔·海瑟:我认为偿付能力II的基本理念是非常有益的。欧盟也正处在由偿付能力I(SolvencyI)向偿付能力II(SolvencyII)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一领域目前也有很多讨论。
首先,它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基于风险(Risk based)的体系。它以风险模型为核心,不仅仅是计算出所需要的偿付资本,更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全面地计量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使资本要求与风险更相关,确定合理的资本要求。不仅如此,它对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投资计划的偿付能力认可标准还做出了导向性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很多方面都更加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有些标准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保险投资者不应该只是被允许,而是应该被鼓励去投资一些中长期的投资领域或者品种,比如基础建设项目等。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此外,一些监管标准带来的副作用应该被谨慎识别和避免,比如对长期投资计划的偿付能力认可标准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以保证标准的实施不会带来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