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信用卡吗?你有几张信用卡?你如何管理你的多张信用卡?无论你是使用信用卡的菜鸟,还是玩卡达人,我们都欢迎你来和我们讲一讲你和它的故事。
只要你是金融事件的亲历者,就能参与本栏目的互动。理财产品购买的困惑,证券投资的经验,银行卡的服务热线体验……各种金融话题,只要参与话题,留下真实联系方式,都有机会获得礼品一份。我们将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抽取3位获奖者,周五公布名单。
每月礼品送出3份,一人一份。本月奖品:外婆家餐券,每份价值100元。
因为看到工银闪酷卡小巧玲珑可爱,可以挂在手机上便于携带,只要轻轻一碰就可以用于消费,在汽车4S店工作的雷小姐迅速为自己申领了一张工银闪酷卡。
因为享受透支消费的愉悦,因为赠品吸引人,因为在银行的朋友有发卡的任务……国内的信用卡从诞生至今不过11个年头,市民办人生第一张信用卡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是信用卡的发展势头却超出了想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时尚生活的重要元素。从1张到3.3亿张,从标准信用卡发展到联名卡、多币种卡……信用卡的“马甲”变得五花八门。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塑料质感的信用卡将从钱包里离开,摇身一变成为装置在手机里的“虚拟信用卡”,照样实现“一卡走天下”。
信用卡已超过3.3亿张
昨天,杭州本地论坛上一篇《卡神与卡奴24张银行卡》的文章成为热帖。“楼主”像收集明信片一样持有24张银行卡,不仅从未逾期,交年费,以及利息,反而累计积分,获得赠品,创造了“利润”。他“神”一般玩转了信用卡,被“斑斑”以及网友们所膜拜,奉为“牛人”。
24张银行卡的数量的确令人大吃一惊,但是打开我们的钱包、卡包,数一数,我们所拥有的信用卡数量也不少。记者对身边的同事做了一个小调查,少则1张,人手3张不过是平均数。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权威观点也可以佐证上述说法。在本月初博鳌亚洲论坛“提振消费:任重而道远”分论坛上,马蔚华透露,信用卡消费越来越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要习惯,中国持卡量超过3.3亿张,年增长近20%。
从1到3.3亿张,用了11年。回溯历史,2003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双币信用卡,信用卡市场才真正起步。
各家银行在争夺信用卡市场份额上都不遗余力。据银率网整理,2012年,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731万张,高居国内银行榜首;招商银行累计发卡4484万张,排名第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四家国有银行累计发卡量排名分列三至六名。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前10的银行均突破千万张级别。
白领热衷信用卡消费
将上世纪8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升级到最新金融版,那么它的一个版本或许是“手持信用卡,走遍天下都不怕”。
用信用卡透支消费,是王先生的办理信用卡的初衷。“自己逛商场时看上单反相机,想入手最新款的苹果5代手机,陪女朋友逛街买衣服,大小节日为她购买礼物,一刷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自从办了信用卡,月入6000元,平时还有生活费、房租、交通费、电话费等日常开销的王先生,不仅不用带上大笔现金出门,而且达到了“想买就买”的境界。当然,他也一不小心成为“一入刷卡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的卡奴。
而一部分“精明”的年轻人则奔着信用卡的优惠而来。“周一,刷这张信用卡买咖啡可以买一送一,周二,拿这张信用卡去餐馆可以对折,周三,刷这张信用卡买电影票每张只要10元……”在贸易公司工作的白领吴小姐说起信用卡的活动可谓如数家珍。她每周乐此不疲的活动,是拿着各式各样的信用卡享受银行为持卡人组织的各种特惠活动。她的卡包塞满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手上的信用卡也一张张从普通卡升级为金卡,单张信用额度从几千元上升到4、5万元。
当信用卡消费迅速成为白领主流生活方式后,曾经不惜成本跑马圈地抢占信用卡阵地的银行也收获了果实。马蔚华透露,招行原预计信用卡业务8年盈利,结果4年就实现了盈利目标,利息贡献了四成盈利,其中一半来自年轻人透支付息。
无卡化、个性化成为方向
不久前,阿里金融宣布,将向支付宝用户提供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度相似的“信用支付”。通过考虑支付宝用户的家庭地址、工作性质、手机号码、购买的产品类型
、性别、年龄等信息综合评定,给予用户1-5000元信用额度。用户可在淘宝、天猫等签约店铺,通过“刷信用”付款,最长38天免息期。
一时间,“支付宝动了银行的奶酪”的声音在信用卡行业内激起千层之浪。虽然银行业普遍认为,支付宝的“虚拟信用卡”无法撼动目前银行把持的信用卡市场大局,但是在信用卡领域全面实现“虚拟信用卡”即无卡支付将是大势所趋。因为“虚拟信用卡”的好处显而易见,受理成本、发卡成本以及克隆风险等都将大幅降低。
个性和定制信用卡也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意味着卡面可以由消费者自主设计,更意味着不同收入层次、不同信用程度、不同需求的客户都可以在银行创新个人消费金融中找到自己钟爱的那款。
最后,你有没有发现,曾经哪里热闹哪里设摊拉人办信用卡的场面,是不是越来越少见了?全国人均持卡达到0.25张,信用卡市场已经不用以单纯的规模扩张为主线,而是进入精耕细作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