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券商投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13年04月17日 07:43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潘 侠

  没了IPO的收入,投行们只好在其他承销项目上发力。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67家券商合计承销445单非IPO项目,发行规模4945.51亿元;而去年同期,58家券商仅承销279单非IPO项目,发行规模4224.68亿元。也就是说,投行今年以来的非IPO项目承销数量比去年同期多166单。

  具体来讲,今年以来,券商共承销非公开增发59单、配股5单、可转债3只、公司债93只、企业债202只、其他债券83只;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非公开增发29单、配股4单、可转债1只、公司债53只、企业债161只、其他债券27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项目数量增加最多的是非公开增发、公司债、企业债和其他债券。从承销金额上看,券商非IPO承销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公司债和企业债,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

  一季度64家券商发债347只

  同花顺数据显示,一季度,64家券商共承销347只债券,实际承销金额合计3713.11亿元。若以1%的承销费率计算,一季度券商债券承销收入约37.13亿元。承销数量与金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7.6%与22.5%。

  今年一季度债券承销市场显著的特点是,一些中小型券商进入债券领域。新时代证券、金元证券、华创证券、华西证券、湘财证券等以前在债券承销方面较弱的23家券商成为债券领域的新来者。

  在承销数量上,排名靠前的依然是那几家。中信证券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其承销数量比排名第二的中信建投多出一倍多。

  和去年一样,在券商债券承销收入中,企业债与公司债依然是券商收入的两大主力。一季度,二者的债券承销收入占券商债券总承销收入的81.61%。一季度52家券商共承销186只企业债,较去年同期的139只增长33.81%;募集资金总额2111.99亿元,增长26.01%;一季度共有29家券商参与90只公司债的发行,实际募集总金额918.33万元。而去年同期仅参与了44只公司债的发行,实际募集金额仅为387.33万元。

  进入4月,债券承销略有放缓,4月上半月,由券商发行的企业债有16家,公司债有3家。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前段时间银监会下发的2013年“8号文”会再次点燃债券市场。“8号文”意在对“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通道模式进行整顿,届时规模逾7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市场将更加透明、规范。业内认为,目前,银行的理财余额仅有存款、债券与各种“非标”资产三个来源。未来,为了做大理财余额的分母,银行将大力增加债券品种。

  投行某些项目是在穷忙?

  今年以来,项目数量增加较多的还有非公开增发和其他债券。

  非公开增发虽然同比数量几乎增了一倍,不过由于其体量较小(今年以来承销金额仅比去年同期多259.25万元),所以对券商的贡献微乎其微。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债券这一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券商去年1月至4月上半月虽然仅承销27只其他债券,但承销金额有1020.67亿元;而今年虽然承销83只(是去年的三倍多),但承销金额仅为706.88亿元,比去年还少313.79亿元。这让人不禁在想,投行承销这些项目是否在穷忙?

  此外,企业债的项目平均承销金额也有所减少。从公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以来,券商共承销企业债202只,承销金额2195亿元;企业债162只,承销金额1987亿元。以承销金额除以承销数量的话,今年以来,每单企业债项目较去年承销金额少1.39亿元。公司债则相反,比去年每单承销金额多1.59亿元。

  总的来说,尽管近两三年券商在债券市场的比重有所提升,但研究债券的人士认为,债券市场依然会由银行占主导,这种局面短期无法改变。证券行业不可能与银行相抗衡,它与商业银行在债券承销上的格局也不太容易改变。因此,券商不大可能指望这一块收入能弥补没有IPO收入的空缺。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