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谁吃了你的利息 揭秘超短期银行理财期限玄机

2013年04月14日 08:10   来源:新华网   

    原来,某些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往往强调年化收益率,而忽视告知投资者申购期和清算期的利息计算。理财产品的买卖过程包括申购期、产品期、清算期,而资金在申购期和清算期的两个阶段是没有利息的

    今年第一季度,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略升4%,部分7天期理财产品因高收益受到投资者追捧。不过,银行却在兑付期限上设下“玄机”,下调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救了”自身的存贷比考核,“吃了”投资者的活期利息。

    超短期理财预期收益突出或因业务推广

    据银率网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中长期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在收益表现上存在分化。其中,中长期产品收益率呈大幅下滑,而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依然保持在较高位。1个月(含)以下期理财产品的市场平均收益率为3.83%。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的市场平均收益率达4.33%。

    值得一提的是,7天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最为突出,其发行主体多为城商行及少数股份制银行。以平安银行(18.90,-0.51,-2.63%)为例,其多只7天期理财产品收益逾4%。据平安银行在沪某营业部人员称,该行推出的这类产品销售情况火爆,常在半天内哄抢而空。

    7天、14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远远大于活期存款利率,且投资标的多为银行间基础资产和金融工具,风险评级较低,多属稳健型投资。同时,其较强的流动性,提高了客户的资金使用率,适合具有不确定性短期理财需求的投资者。

    通常情况下,短期内若资金面偏紧,市场利率被推高,导致银行投资资产的收益上升,从而带动了产品收益的走高。在沪某股份制银行产品部总监告诉记者,面临着短期债基和货币T+0的竞争,某些商业银行为抢占短期理财市场,推广表外业务,从而设定了较高的产品收益率。特别是城商行,由于其揽储能力远不及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便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资者。

    产品期限暗藏猫腻收益水平不及预期

    不过,投资者真的能在短期内如期获得高年化收益吗?一位李姓投资者告诉记者,她所购买一款7天期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时实现了预期收益,但利息却延迟了3天到账。说好的7天理财变为10天,到账利息却仍以7天计算。3.56%的年化收益平摊到时间成本上,其实并未那么高。

    原来,某些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往往强调年化收益率,而忽视告知投资者申购期和清算期的利息计算。理财产品的买卖过程包括申购期、产品期、清算期,而资金在申购期和清算期的两个阶段是没有利息的。

    以某银行发行的7天理财产品为例,50万元以下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产品申购期为1天,产品期为7天,清算期通常为3个工作日左右。在产品申购当天购买,资产被冻结1天,清算期间,同样不计入利息日,银行实际占用投资者资金共11天左右。而若产品在清算时,恰逢遇上双休日,则兑付期很有可能变为5天,即资金闲置6天。产品从购买到收益到账共达13天,但仍以7天计息。意味着投资者以7天的收益率投入了一只13天的理财产品。

    另外,某些商业银行偶尔也会巧踩“时点”,在国家法定假日前发售超短期理财产品,当产品到期时遇上法定长假,清算日则会继续顺延,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而产品标榜的高收益率,也因银行占用资金的时间过长大打折扣。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指出,出现兑付期拉长的现象,与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揽储有密切关系。银行理财产品在每月,26日至月末会出现集中到期的现象,即月末这几天会有大量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回到银行表内。通过对兑付期的时间安排,这些资金就能作为存款,帮助银行通过月末的贷存比考核。

    “兑付期延长,银行能将资金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表内,一方面能扩大存款基数,应对指标考核。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约资金使用成本,因为这一部分资金不用支付利息。”曾韵佼表示。

    目前,银行监管部门还未出台明确的、对银行理财产品兑付期天数的规定,因此商业银行的此番做法未违反相关规定。商业银行的态度则是,一切按产品说明书中的规定支付利息。

    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尽量购买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一是投资周期较长的产品收益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即使将清算日平摊在较长的产品期限内,投资者损失也较少。不过,对于产品投资到期日至收益到账日这段空白地带的计息问题,还望监管部门出面予以保护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